人在囧途谁之痛? 中国旅游业六大痛点透视

29.02.2016  18:29

  春节黄金周,我国超3亿人次出门旅游,然而人在旅途,却常常成了人在囧途。

  被寄予厚望的我国旅游业,究竟面临哪些痛点?新华社记者日前赴海南、吉林、北京、云南、广西等多个省区市调研,剖析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痛点,探索跨入“旅游社会”的应对之策。

   时间之痛:逃离黄山能否逃出“黄金粥”?

  “人山人海”“挤得疲惫不堪”“进退无路”……这个春节黄金周,一位游客用《黄山逃亡记》记录下期待已久的黄山之旅如何变成“痛苦之旅”“逃亡之旅”。

  不只是黄山,全国各地景区爆棚无一幸免;不只是春节,每年的“十一”黄金周、“五一”小长假,“人堵、车堵、心堵”成为人们出游的真实写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缓解黄金周旅游高峰带来的种种弊端,需要旅游、交通等部门未雨绸缪,需要旅游企业及时合理疏导,但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落实带薪休假,实施弹性休假制度。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表示,旅游是综合性消费,除了金钱,还有时间。当前主要问题在于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

  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张吉林说,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应该出台弹性休假和错峰休假制度,具体怎么实施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而定。

  前不久,国家旅游局提出,要推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每周法定40小时工作制、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业内人士指出,只有把休假的时间交给个人“私人订制”,黄金周人山人海、拥堵不堪的局面才能破解。

   市场之痛:“一盘大虾”谁来管?

  出门,中国人讲究的是“穷家富路”,然而,旅途中的一些花费,却让人生了几分惧怕。

  去年10月,一盘“青岛大虾”引起广泛关注。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在旅途中遭遇“黑店”,到底该找谁投诉?旅游、工商还是物价部门?谁该为此负责?当遭遇相关职能部门“踢皮球”,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又该怎么办?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直言,“青岛大虾”事件反映出来的是工商、物价、旅游等多头管理,未形成合力的体制现状。今天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行政执法手段分割,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和旅游业综合发展需求。

  “当旅游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常态化选项,当游客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旅游监管部门要适应旅游开放与共享的需求,打破过去封闭、部门分割的状况,创新旅游监管职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针对“多头管理”现状,一些地方加强了探索和尝试。去年10月,三亚成立我国首支旅游警察队伍,综合协调处理旅游纠纷;国家旅游局也正谋划在全国推广“工商旅游分局”,把工商的专属职能因地制宜融入旅游市场监管中。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等突出问题。

   消费之痛:购物狂潮为何留不在本土?

  中国人过一次春节,受到世界的普遍欢迎: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免税店“爆买”,购物就像周末逛超市;中国游客大举赴韩扫货,韩国百货店销售额最高增长70%……据统计,2016年春节中国出境游人次约600万,出境花费或达900亿元。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境外旅游消费继续位列世界第一。

  “这实际暴露出我国旅游业供给侧出了问题。”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在当前百姓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尤其是新产品、新业态结构性短缺,缺少精致生活用品,整体质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如何引导巨额消费回流值得思考。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月亮说,海南离岛免税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限品种、限额度的情况下,三亚免税店2015年免税销售额达40多亿元,增长势头非常好。这证明我国消费需求确实旺盛,免税购物大有潜力可挖。

  中国旅游智库主任魏礼群认为,应适应居民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其中应大力开发旅游购物,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吸引出境购物回流。

   竞争之痛:游客缘何被“卖来卖去”?

  目前,96%的国内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时代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去年以来,几起“恶导游”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是强制购物,云南等地比较典型,购物店返佣高达70%,旅行社完全靠购物来“赌团”。

  记者调研发现,在低价旅游团中,游客往往被“层层转卖”。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地接社为了招揽游客形成恶性削价竞争,以低价从组团社手中“”团,然后再将整个行程“”给导游,甚至将行程分段“”给不同的导游。导游“”团后自然承担很大压力,只能通过让游客大量购物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不仅国内游如此,出境游也不例外。“五六年前,跟团去美国旅游的价格是2万元到3万元,现在3999元就能去。”一名导游表示,当前很多旅行社都要求导游接团出行前缴纳“人头费”,靠什么把这些钱“赚回来”,是导游在行程中考虑的第一问题。

  价格战表面看来是给了游客实惠,而实际上,不管对旅行社、导游还是游客,背后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这颗“毒瘤”不除,旅游行业永远不会风清气正。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应提高旅行社准入门槛,改革导游管理体制,加强行业自律,还要引导游客形成成熟的消费心理,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素质之痛:文明出行何时蔚然成风?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黄金周集中出行也使游客素质得到集中体现。随着我国出境游客越来越多,文明出游也成为对国家形象的一个重大考验。

  为了遏制不文明行为,去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4批“黑名单”,共计16名游客上榜,其中12人涉及扰乱航空秩序。

  国家旅游局表示,长期以来对游客文明旅游主要以宣传引导为主,出台游客“黑名单”制度,目的是希望通过公布不文明游客起到震慑作用。据透露,国家旅游局正在酝酿今年将不文明如厕行为也列入旅游“黑名单”。

  针对不文明行为,多个部门也开始了联合行动。2月初,国航等五家航空公司表示,将建立“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对不文明旅客采取一定限制服务措施。“黑名单是‘长牙齿’的,进入黑名单的游客将要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买单。”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收益之痛:景区何时摆脱“门票依赖”?

  大年初一,来自河南的两家7口人意图逃票进入云台山景区,结果被困悬崖峭壁之上,经连夜救援终于被安全救出。一些网友表示,说到底还是因为票太贵,如果门票便宜,谁还冒着风险去逃票呢?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国景区尤其5A级景区门票太贵却是不争的事实。黄山门票230元,九寨沟门票220元,武当山门票243元……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经迈入“百元时代”,有的甚至超过300元,拖家带口出游仅门票费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大好河山、老祖宗留下的历史遗产本属于公共资源,理应全民共享。然而大部分景区收入主要靠门票,而不愿意深入挖掘景区内涵,拉长产业链。

  “现在一些旅游景点的高票价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相背离。”李金早表示,要改变我国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局面,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要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坚决遏制景区门票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

  国内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去年9月,三峡大坝景区率先对中国游客实行门票免费。“与其利用垄断性资源圈地收费,不如做好服务让游客心甘情愿为你掏钱。”宜昌市旅游局局长孔磊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改变“门票依赖”现象,地方政府要树立公益观念,破除利益藩篱。(参与采写记者:鲁畅、张紫赟、赵丹丹、罗鑫、庞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