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周年回眸】危难之时互帮 受灾村的“互助联建组”

18.07.2014  12:47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7月16日,在岷县梅川镇车路村吉那梁集中安置点,村民陈文珍家的新房已经盖到了第二层。工地现场有人砌墙,有人运砖,门前的空地上,几位妇女正在用一个简易的机械搅拌混凝土。“除了砌墙的大工,其他人都是我们一个‘互助联建组’的。”陈文珍介绍说。“互助联建组?”记者颇感新鲜。“这是我们村在灾后重建中提倡的一种建房方式,叫‘互助联建组’,就是几户人家联合起来,相互帮扶,联合建房。”车路村党总支书记车战飞解释说,“互助联建组”有的是亲戚组合,有的是邻居组合,少的两三户,多的六七户。

    陈文珍家和弟弟陈文同、女婿杨爱鹏三家人组成了“互助联建组”。

    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民房灾后重建,是按照国家补助4万元,由群众出工出力,自行建设的规划方案实施的。“盖房工程虽小,但一家人根本没法盖。”陈文珍说,盖房虽然请了大工,但一些小活需要很多人干,比如往楼上运砖头、水泥。“三家人联合,今天在我家干,明天去他家,谁家的活都耽搁不了。”陈文珍说,眼下,陈文同的房屋已经主体封顶,杨爱鹏家的新房也盖到了第二层。“最多再有10天,我们三家的房子主体都能完工,剩下就是粉刷墙体、铺地板、屋内装修了。”杨爱鹏说。

    车战飞说,在车路村,90%的人家采用了这种互助联建,一来轻松,二来效率很高,还能促进团结,增进邻里亲情。“互助联建组”并非车路村独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岷县重灾村永光村、永星村以及漳县的一些受灾村镇,这样的方式非常普遍。

    在永星村,村民张永忠、侯千里、侯俊辉等7户人家组成了“联建互助组”。仅7天时间,7户人家的新房地基全部完成,回过头来,再给第一家起主体,“这个时候,最早打的地基也晾干了,起主体正是时候”。

    技术活请大工,男人干重活,女人干零碎活、做饭。给谁家干活,谁家还管饭——这样的场景在岷县、漳县的很多受灾村随处可见。

    众人拾柴火焰高,危难之时互帮助——岷县、漳县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磨练出了难得的团结精神。

    过去几年,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样的场景,类似的故事曾一次次让我们感怀:

    2012年5月10日,一场特大雹洪泥石流袭击岷县禾驮、申都、蒲麻等乡镇。灾后,受灾相对较轻的一些村民自发组织,开着农用车,扛着铁锹出现在了重灾区,清理淤泥,运送伤员,抗洪救灾;

    一年后,“7·22”地震发生,梅川镇永光村、永星村受灾最为严重。灾情发生后,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督促,禾驮乡的村民来了,申都乡的群众也来了,一些妇女在家里做好了凉面,跑几十公里路,送到了重灾区……

    今年,“互助联建组”又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灾区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与信心。

    我们相信,有了受灾群众的齐心合力,他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记者胥廷辉 齐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