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记甘肃省“残疾人之家勤县特教学校教师闫新春

04.01.2015  12:18

    闫新春,男,43岁,大学本科文化。一九九一年民勤县教师进修学校聋儿语训部创办任语训教师至今。二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基层聋儿康复工作第一线,一心扑在聋儿康复事业上,呕心沥血,开拓进取,不抛弃,不放弃,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爱心和责任抚慰了众多幼小的心灵,让那些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孩子走出了无声世界,感知了多彩的人生,为他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大家都称赞他是:“民勤特教第一人”。

            聋儿的老师爸爸和爸爸老师

            聋儿语训通俗地说就是教哑巴开口说话,这是一项抢救性的社会工程,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其基本特点就是为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佩戴助听器,通过看(看口型)、摸(摸发音器官)、听(听辨各种声音),经过科学的教学和训练,使因听力损失而没能习得语言的聋哑孩子开口说话。在经过系统培训和努力自学之后,闫新春同志较快地掌握了聋儿语训工作的基本要领。从1991年开始担任班主任至今,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受训聋儿身上。  1998年,语训班里来了一个叫刘亮的男孩儿。父母把只有五岁的刘亮送到语训班,小刘亮死活不肯留下,非要跟妈妈回家。为了孩子,刘亮的妈妈把庄稼托给年已古稀的老奶奶照料,租了房子带孩子。天有不测风云,刘亮刚开始能开口叫爸爸、妈妈的时候,老奶奶却突发心脏病,刘亮的妈妈哭了。在这种情况下,闫老师伸出了爱的双手,主动对刘亮的父母说愿意把刘亮领回自己家帮他们照料,可小刘亮抱住妈妈的脖子,哭着闹着死活不肯离开妈妈,刘亮的妈妈也哭得成了个泪人。为了孩子,闫老师让刘亮的父母住到自己家里,和他们一起陪伴着小刘亮,和小刘亮一起生活、游戏,很多时候小刘亮都是在老师的怀里进入梦乡。半个多月后,小刘亮与老师有了父子般的感情,不再缠恋父母,刘亮的父母也放心的回家了。在老师的爱心呵护下,小刘亮逐步适应了新的生活,每天跟着老师上学,回家,俨然如父子一般。每次放寒暑假,刘亮的妈妈来接他,小刘亮总是抱着老师,哭着闹着不回自己的家。看到这样的情景,刘亮的妈妈往往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知情的人就故意逗问小刘亮闫老师是他什么人,孩子用稚嫩的童声骄傲地回答:老师爸爸!

  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刘亮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已经能够与别人对话了。后来,小刘亮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多年来,闫新春老师曾把三名聋儿长期接到自己家中食宿并给予辅导而从未收取过任何费用,别人都说他傻,问他图的个啥?闫老师笑笑说: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句“老师爸爸”。闫新春老师对聋儿怀有深厚的爱心,诚心诚意地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学生周月亮家境贫寒,父亲有病,母亲失业,来语训班后没钱买助听器。看到孩子的训练一天天被耽误,闫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跑前跑后,最终在闫老师的提议和残联领导的支持下,周月亮很快得到了由省康复中心免费发放的助听器,而且还申请到了低保。因为买不起新衣服,学生高述龙的旧衣服都穿破了,他在同学面前很自卑,甚至不想来学校上课了。闫老师发现后,把自己孩子的新衣服送给了他。从此以后,闫老师经常让妻子从亲戚朋友那里收集一些小孩衣服送给家境不好的孩子。多年来为了解决家长家、校两头难兼顾和“接送难”的问题,闫新春老师主动替几位家长承担了孩子的接送任务。学生马海霞的父母常年打工,孩子上、下学的时间正是他们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要按时接送孩子,家长就不得工作,而不工作就没法维持生计。在家长两难的时候,闫老师又伸出了援助之手,主动承担了小海霞的接送任务,一接一送就是三年,常年不断,风雨无阻,以至于有人把小海霞误认为是闫老师的女儿,而小海霞也习惯了闫老师的接送,每天放学上学都会极自然的跨上老师的摩托车或自行车,像女儿一样抱住老师的腰,把脸贴在老师坚实的后背上。家长和知情人都把闫新春老师誉为聋孩子的“爸爸老师”。

              这样的故事在闫新春老师从事语训工作的二十年间一直没间断过,他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记得有一个像爸爸一样和蔼的老师。正因为这样,他也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2010年春节,大小二十多个学生相约一起来看望这位爸爸老师、老师爸爸,使闫新春老师热泪盈眶。

                聋儿语训战线的孺子牛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作为一名聋儿语训教师更是要付出比普通教师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才能干好工作。2008年,另一位语训老师请病假。领导无语,因为语训工作专业性太强,别的老师代替不了。平常两位老师全力以赴所干的语训部的工作一下子全部压向了闫新春老师一个人的肩头。闫老师也是无语,默默地担起了语训部所有的工作,独当一面,一干就是三年,三年来从未向学校、向领导喊过苦,叫过累。家里挂上了“无事牌”,病了在教室里打吊针,兄弟做手术时也是赶着在双休日把该上的课上完才挤出点时间去看看就回来,三年来从未耽误过孩子们的训练。教室就是他的办公室,工作起来就忘记自己,也忘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去年九月,为了准备好市级定点康复机构的达标验收,闫新春老师成天待在语训部一边教学一边逐一逐项落实各项指标,晚上常常工作到凌晨十二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通过努力,语训部顺利通过达标验收,闫老师所作的工作也得到省残联、省聋儿康复中心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使闫新春老师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妻子多次劝他换个工作,可他没答应,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聋儿语训工作奉献着。二十年来,闫新春老师默默耕耘在特教第一线,矢志不渝,,把青春和热血倾情奉献给了聋儿康复事业,学生李光茂用标准的普通话对老师说:“我长大了,闫老师老了!”拿教育局领导的话来说:“多年来,闫老师真的是受苦了,受累了”。

                  无声世界有声爱

        聋儿徐健来自金昌,现已上高中三年级,当初该孩子双耳听力损失在60分贝左右,闫新春老师因材施教,首先对他进行听觉强化训练,用各种不同频率的响声器材,刺激残余听力,让他对各种声音产生敏感,再通过让他看嘴唇进行语训,经过艰苦的三年语训和多年的后续跟踪训练,现在他在日常生活中已能流利的用普通话对话、交往。2009年春节,徐健用宣纸隶书书写了一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条幅送给老师,被老师视为珍宝收藏。张甲汝小朋友,刚到语训部的时候,只能用胸腔部位发音,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闫老师强化她的嗓音训练,同时进行气、声的统一训练,把看、听、摸结合起来进行语训,通过三年多的艰苦训练,她已能正确、流利地进行自我介绍和听、说、背古诗、儿歌,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演唱一曲《好妈妈》。张甲汝小朋友爱好舞蹈,老师就请专业的舞蹈老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舞蹈训练,离训前她已能跳较多的儿童舞蹈,还多次参加校内外演出并获奖,2010年“六一”节她的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和一曲优美的舞蹈在民勤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轰动。潘天肃小朋友送到语训中心时4岁,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他的说话清晰度、听力灵敏度、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康复,她父母当时就把她送回了幼儿园,现在他已经上了小学,语言能力同正常儿童相比几乎听不出有什么差别。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昌宁乡头井子村的柳兴祥送到语训部时已经12岁,重度聋,他的父母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送孩子来语训部的,由于小兴祥语言感觉比较好,经过三个月的语言训练后有着惊人的进步,他的爸爸和奶奶来接他回家过中秋,当老师把小兴祥带到会客室,问他:“这是谁?”小兴祥说:“叔叔”。老师说这是爸爸呀,叫爸爸。小兴祥才知道自己学会说的“爸爸”一词是谁。随着小兴祥清晰响亮的一声“爸爸”,这个七尺男儿竟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小兴祥给爸爸送去一杯水,对爸爸说:“哭,不好,爸爸喝水。”小兴祥的爸爸一把搂过儿子哭得更伤心了。当小兴祥的奶奶听到小兴祥的一声:“奶奶好!”的问候时,七十多岁的老人不禁泪流满面,说死了也能合上眼了,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哭成一片。

                  因为爱,所以无怨无悔

                  二十年特教路上一路走来,闫新春同志曾有过年轻气盛的躁动,有过浅尝甘霖的欣喜,也有过屡遭挫折的痛楚,还有过不眠不休的焦虑,更有过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遭受过人格上的侮辱,是孩子们清纯的眼眸给了他心灵的宁静,是领导关切的话语给了他力量,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他鼓励,是家长的信任给了他信心,让他能够勇敢地去克服一切困难,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聋儿康复工作第一线,一心扑在聋儿康复事业上,不抛弃,不放弃,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爱心和责任去抚慰众多幼小的心灵,让那些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孩子走出无声世界,感知多彩的人生,为他们撑起了一方爱的蓝天。语训班创办之初只有两间教师宿舍和一间教室、七个孩子。说是教室其实就是学生宿舍,两件大的房子用布帘一隔为二,白天拉开布帘上课,晚上拉上布帘当学生宿舍。男女有别,让十多岁的男孩子女孩子住在一起,这算咋会事啊......,没有别的办法,他和另一位女教师只能在各自的宿舍里另搭了一张床,让孩子们挤睡在宿舍原有的土炕上,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为他们铺床盖被,为他们晾晒尿湿了的被褥,为他们擦屎接尿,甚至还为孩子们捉过虱子。有一次一个女孩因为老师批评了她几句竟然要割腕自杀,女老师一边紧紧攥住那女孩拿刀片的手一边连哭带喊的呼喊,在闫老师夺下孩子手里的刀片后,女老师跌坐在了地上,吓得脸成了一张白纸。闫新春老师以前的一些同事们开始为他抱不平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工作!”是啊,闫老师也开始抱怨:“我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一份工作,为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不曾放弃这份既不能养家糊口又倍受劳累不的工作?他清晰的记得培训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是一位男同志,如果你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你就别干聋儿语训工作,如果你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你也干不了聋儿语训工作。就是为了这一句话,他没有放弃聋儿语训工作,因为他深知:他很普通,但他所从事的事业却无比伟大;他不是未来,但他的事业是未来!他很平凡,但他有一颗不平凡的爱心。因为爱,所以他无怨无悔!语训教师这一职业虽然很辛苦,但是他骄傲,他是一名语训教师,因为热爱聋儿语训这一事业,他深情地演绎着他的人生;因为热爱这一事业,他微笑着写下希望,他收获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1996年,经中残联评估验收,语训部由县级语训班升格为市级语训部。

                  2002年,语训部被国务院、民政部、卫生部、工安部、财政部、教育部、中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  ,副省长郝远到民勤职教中心调研,在语训部听到受训聋儿李若兰小朋友清晰流利的儿歌朗诵时和在场的市县领导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语训部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2011年,闫新春老师被评为“十一、五”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在民勤县聋儿语训部的基础上成立民勤县特教学校。

                  2014年,民勤县特教学校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

                没有对残疾人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聋孩子也是百花丛中的一朵,更需要精心的去呵护。闫新春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聋儿康复工作第一线,不抛弃,不放弃,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青春和热血为聋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扇紧闭的心窗,用爱心、耐心、信心谱写了一曲特殊教育战线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