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创人员告诉你:一部主旋律热播影视剧是怎样炼成的?

16.08.2014  22:56

马少骅饰邓小平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兰州晚报讯一场大雨中的抓捕行动、8341部队面色严峻的指挥官、怀仁堂中空着的四把椅子……8月8日开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次触碰“粉碎四人帮”这段历史。尽管剧中并未直接塑造江青等人的形象,但华国锋、胡耀邦等之前从未有过“触电”经历的政治人物首次“亮相”,更让这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电视剧充满看点。据央视公布的收视率,该剧前两集的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高达1.76%,夺得当日所有上星频道电视剧收视冠军;而观众在观看该剧后亦纷纷点赞,感慨“主旋律”也可以这样好看。

    开播当天即获收视冠军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之前的诸多报道中,媒体提到最多的一个细节是——影视剧作品首现胡耀邦、华国锋,而这一细节投射出的信号则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将是一部突破传统主旋律的影视作品。

    从第一集的开场就可以看出,这部戏刻画的不仅是邓小平的政治形象,也有他生活的一面,比如为儿子邓朴方擦背并唠家常的情节。32岁的市民张先生对此评论道:“这部戏刻画的邓小平,既是一个在非常时期特别有智慧的领导人,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很多细节非常打动人,特别是看到邓小平给儿子擦背,感觉心头一热。

    随后,剧情紧锣密鼓地发展。滂沱大雨中,一队人执行神秘的抓捕任务,广播台也被控制,而怀仁堂中,华国锋、叶剑英面对四把空着的椅子……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历史,就这么通过颇为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集播出后,有许多考据派提出,粉碎四人帮那一天其实并没有下大雨,但导演雨夜的设计,明显烘托了气氛;而对应四人帮的四把椅子空着,也有悬疑片的感觉。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创新,虽然未必和历史一模一样,但是应该肯定这些改动。不少观众对该剧的评价是,“不回避历史,意外地好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责编陈林则表示:“我在电视剧中心工作十多年,经常看主旋律电视剧,这部剧好看,非常打动人。

    而该剧第1、2集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1.76%,勇夺当日所有上星频道电视剧收视冠军;全国网平均收视率1.98%,平均观众规模约5500万,其中,第二集收视率达2.08%。

    角色个个形神到位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制作繁杂,打磨得非常细致。该片执行制片人高成生此前曾透露,剪片子的机器经常好几天都关不了机,工作量是一般电视剧的好几倍。剧组常规人员500多人,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00多人,要是算上秘书、警卫等,加起来得上千人。

    该剧的选角也深得业内认可。剧评人李星文表示,“选角要赞一句,花功夫了”,不管是沈傲君等饰演的邓家子女,还是剧照里看到的李光复演的胡耀邦,都十分神似,更不要说马少骅演的邓小平了。高成生也表示,剧中很多演员,像王茜华、沈傲君、萨日娜,在别的电视剧里都可以做男一号、女一号,但在这个剧里,他们就像是跑来当“道具”的。早上6点就来化妆,等到中午可能都还没有拍到他们的戏份,等到半夜12时开拍,或许就是几句台词、几个镜头。而张嘉译饰演习仲勋这个角色,五六集的戏份,更是没拿一分钱片酬。他当男一号的另一个戏等着开机,时间非常紧迫,他还是配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拍摄,可以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据《新闻晨报

    兰州晚报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除了邓小平这条主线外,在该剧虚构的副线中,由青年男演员印小天挑大梁。印小天在剧中扮演一名叫田源的云南知青,曾经逃港,最后成为个体户。尽管以印小天为代表的副线演员很年轻,但他们展现的那个年代的青春故事,打动了不少观众。

    印小天:了解父辈经历珍惜今天的生活

    印小天透露,有一场戏他拍得异常艰苦,“我们千辛万苦求领导让我们返城,终于领导来了,说‘中央决定你们可以返城了。’那一场戏,我们拍了3个小时。剧本上写‘所有知青痛哭流涕’,但怎么流涕呢?导演给我们认真讲戏,当正式开拍时,大家竟然默契地停顿几秒,然后痛哭,非常震撼。还有一场戏,田源的成绩很好,可高考作文因为政治问题被打了0分,在那个通过高考才能改变命运的时代,看到自己分数的时候,我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绝望和愤怒。这场戏真的很累,拍完整个人快休克了,脑子一片空白。”印小天透露,为逼真地还原历史,剧中所使用的道具几乎都是真实的。在一场夏建国招待云南知青的戏中,为了等一口老北京涮羊肉火锅的“”,所有演员在拍摄场地等了6个小时。只为了等道具组搞定一口具有那个时代造型特色的锅。

    高珑珂:对80、90后是生动的历史书

    在剧中饰演一名上海知青的90后高珑珂更坦言,这部电视剧对80、90后而言更像一本生动的历史书。剧中,高珑珂作为知青副线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生动演绎了一名具有代表性的知青形象,播出后受到观众高度评价,也勾起全国一大批知青的回忆。对于能够出演如此严肃的历史人物剧作,90后演员高珑珂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没有真实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情况下,能够顺利饰演吴怡茹这个上海知青角色,实属不易。接受采访时,高珑珂坦言,自己很荣幸参与这个作品,通过这个作品的拍摄学习和收获了很多。

    导演吴子牛评价,在播出的剧情中,高珑珂上演的逃港戏码十分精彩,真实还原了当年的“逃港事件”。

    冯文砚:当初因机缘巧合接演陶斯亮

    剧中,青年演员冯文砚出演了陶斯亮一角,真实展现了陶斯亮为父亲陶铸平反的曲折过程。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演员冯文砚表示:“当时接拍这个角色属机缘巧合,定妆当天导演就觉得我很像人物,定下了角色。我看了剧本和做了功课后,更是对剧中角色大起大落、悲喜交替的人生沉浮感慨万千……”为贴近角色,冯文砚还专门剪短了及腰长发,“到了现场,看到考究的布景和工作人员精心还原的经典场景,我很快就融入情境。”据《成都日报

    吴子牛强调,这不是一部红色、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而是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之时播出,能够传递出中国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信心,剧中的历史也是与当前国家及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他特别提到,年轻人多看看这部剧,可以帮助他们思考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要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不仅看到真实的故事,更要体会中国走到今天的沉重脚步,看到那些坑坑洼洼的脚印有多么艰难和结实。

    专访导演吴子牛

    传递中国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信心

    据新华社电《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导演吴子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剧得以播出,正意味着中国政治的进步。“过去想拍这样的电视剧,恐怕不太可能。即使能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饱满。”吴子牛说,这部剧对文化大革命基本全盘否定,还有大量人物第一次出现,他从艺术创作环节真实感受到了国家和时代的进步。

    回应外媒“挑刺

    该剧对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做了细致描绘,让国内的观众感到眼前一亮。有意思的是,不少海外媒体也在密切关注剧情发展,还忙着给剧中的历史细节“挑刺”。吴子牛也表示,剧中确实有虚构的人物和艺术的发挥。

    电视剧的第一集就是一场大雨中对“四人帮”的抓捕行动,有外媒和观众却指出,历史资料显示1976年10月6日当天并没有下雨。吴子牛解释说,当天确实没有下雨,但是为了烘托当时的政治气氛,这场雨属于艺术创作的部分。

    “当时的中国在风雨飘摇中寻找方向,整个国家是悲哀的。”吴子牛说,“我认为中国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才迎来曙光,所以在抓捕时设计了这场雨,而第二天就是个大晴天。

    外媒还提到,剧中邓小平得知“四人帮”被捕的消息后,表示“我可以再干20年”,历史资料却显示邓小平说的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吴子牛表示,根据叶永烈的记录,邓小平当时确实是说“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我可以再干20年”这句话他也说过不止一次。

    吴子牛透露,最早的剧本写的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这也是他个人喜欢的版本,因为当时对邓小平来说,粉碎“四人帮”意味着他可以活下来了。至于后来修改成“我可以再干20年”,是创作团队想要借此体现邓小平的政治抱负。

    还有外媒断言这是中共的一部“宣传大戏”,因为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此,吴子牛说,“不管有没有这部剧,也不管改革路上有多少阻力,中国的改革都会继续向前,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如果没有邓小平

    吴子牛生于1951年,基本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过程。他回忆说,从小家里有右派,生活很暗淡,三年自然灾害时见过饿死的人,阶级斗争中看到很多人不共戴天,“文革”后则是上山下乡的第一批插队知青,当时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要在农村“修地球”了。

    他始终记得,1970年的一个中央文件说,下乡满两年就可以上大学、参军、当工人。几个公社的知青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举着火把,还凑钱买了红薯酿的酒来庆祝,而他连喝六杯后昏睡了过去,但是很快“凉水”就泼来了——出身不好的知青还是没有资格。直到1972年,他偶然得知乐山地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学校在招学员,考上以后才从农村回到城市。

    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吴子牛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的同学中也有一半以上是“老三届”。他说,“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就没有机会学电影、学艺术,所以我们和这个时代严丝合缝地同步发展。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身临其境的。

    吴子牛特别感谢邓小平,让像他这样的“黑五类”子弟不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而进入大学。他认为,如果没有邓小平,当时的知识分子就得不到保护,中国后来的经济建设恐怕不堪设想,他自己的人生也会不堪设想。

    正是因为如此,吴子牛对于拍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感到激动、神圣而责任重大。电视剧片尾曲的一句歌词——“我的人生和山河一起改变”,就是他的切身体会。

    专访主演马少骅

    伟人难演,不只是“像不像”的问题

    据新华社电从多次饰演孙中山被观众熟知,到邓小平的家人认可“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爷子”,年近60岁的演员马少骅,8日在央视一套开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完成了一个“特型”演员在不同角色间的艰难转变。马少骅表示,饰演邓小平压力很大,自己做了很多准备,只为塑造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常常默念小平的话,揣摩那种情怀

    从接拍,到开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演好邓小平,马少骅不仅一个月增重20斤,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还关闭手机、不看电视,把所有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图书、录音找出来“恶补”。

    导演吴子牛记得,每天拍完戏回到房间,都能听到从隔壁马老师房间传出来的声音,那是马少骅在一遍遍播放邓小平的音频资料。

    “演邓小平这样的人物,不光只是表演技术上的‘像不像’,更重要的是思想、胸怀、性格等,能不能够得着。”马少骅说,那段时间,他常常默念邓小平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用心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真正领悟到那种情怀和境界的时候,在表演中才能走得通,摸得到,够得着。”马少骅告诉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自己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贴近小平。第一天、第二天,自己还会按照剧本一字不差地拍,拍到三分之一,就开始改一些台词,再到后来,有些戏份甚至可以丢掉剧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

    “老爷子我们都认可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很多家庭的戏份,这在以往的同题材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为了表演好“老爷子”的戏份,马少骅会专门给邓家人打电话,听他们讲讲“老爷子”的故事。

    “演邓小平,我有两个顾虑,一个是观众认不认可,第二就是邓家认不认可。”马少骅说,在拍摄过程中,不仅要将邓小平伟人的一面表现好,也必须要把他在生活中的感觉找到。

    剧组曾经几次在邓家借场景拍摄,他都想要在邓家人的表达中得到些提示。“我爸爸走路的时候都是这么走的,手背朝前;在家里,爸爸不爱说话,他就爱听;他更不说工作上的事儿;我爸爸穿衣服,很整齐,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而且他最喜欢穿粗布衣服。”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将这些一一告诉了剧组。

    最让马少骅感动的是,他不仅从邓家子女的口中听到一句“老爷子我们都认可”,更收到了邓小平大女儿邓林亲手配好的治疗糖尿病的药,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认真地写下了天麻泡水的配方,托剧组的人转交给了马少骅。

    8月7日,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首播仪式上,邓榕与剧组演员一一拥抱。马少骅轻轻拍着邓榕的肩膀,像父女一样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