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主动服务群众出实招 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原标题: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临夏市主动服务群众出实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临夏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资源向基层倾斜、服务向基层延伸,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吃透下情、指导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临夏市委常委班子确定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一个镇(办)、一个村(社区),具体指导镇(办)、村(社区)的发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通过与村(社区)干部群众座谈、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发展现状,结合该市城市农业发展思路,帮助镇、村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州市领导多次深入折桥镇慈王村调研,挖掘资源特色优势,帮助从台湾引进草莓无土栽培技术,以优质草莓种植、采摘、销售为主体,结合休闲娱乐观光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打造四季高效设施农业园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占地200亩。目前,10栋新型温室主体已建成,力争9月份第一茬草莓上市。
广听民意、改善民生。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市委常委、领导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学习讨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先后召开信访工作会议、银政座谈会、非公企业座谈会、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惠民政策意见建议征询会等一系列主题会议,就如何抓好教育、医疗、农村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面对面答复解决问题、面对面由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已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天然气供应“一城两价”问题。在解决供暖方面,投资6004万元的西北片区集中供热工程,现已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准备近期开工建设;总投资5.38亿元的德国促进贷款临夏市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现已编制完成可研报告,分户计量工作逐步分批推进。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落实低保政策存在偏差,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公正的问题,积极开展“查低保、纠偏差、促公正”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核销不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对象961户3495人、农村低保对象165户778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6户61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4户16人、农村低保对象24户91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户5人。
创新机制、上门服务。临夏市进一步优化细化各项为民服务事项,强化工作措施,制定《为民办事上门服务联系制度》,着力加强对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服务,建立健全助老幼、扶残困服务机制。形成了以重点人员突出转化、弱势人员突出援助、积极分子突出扶持、流动人口突出关爱、青少年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帮带的服务基层群众的格局,向基层各族群众提供发展生产、便民利民、政策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按照“高效、落实、公平、公正、透明”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市、镇(街道)惠民政务大厅服务流程,一律实行AB岗工作制度,将集中办理服务模式向村、社区一级延伸,使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服务群众的作用更加突显。强化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力争做到全覆盖。制作为民服务清单,把各项惠民政策及服务事项按照“一事项一清单”的要求,公开办理事项所需资料、办事流程、办理时限以及责任人、办理部门、联系电话、举报电话等所有内容,以一张清单的方式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并公布上墙。制作民心联系卡,将镇、街道班子成员、包片民警、农合、社保、民政、计生等负责人电话号码向群众公布,方便群众办事。规范各社区支部的“三栏三室二牌一基地”建设,开通了街道政务网站,及时公布惠民政策管理最新动态,建立了惠民政策电子档案,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全程性代理”的目标。在做好原有的“爱心超市”、“阳光基金”、“流动儿童之家”、“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百花艺术团”等基层党建服务品牌的基础上,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建立“离退休干部服务站”、“空巢老人服务站”和爱心书屋,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方式,挂牌建立了11个互助幸福院。
深入基层、主动问需。创新活动载体,以“双线包学、双向促学”推动镇(街道)、村(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任务的落实。“双线包学”即突出镇(街道)包村(社区)干部、挂职干部包学,双联单位包学两条主线。“双向促学”即突出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到村、社区指导学习,突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参加镇、街道的集中学习这两个方向,从党员干部作风入手,深入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激发党员干部队伍活力,提升服务意识。开展“千名干部助推双联活动”、“党员干部到村、社区参加服务”活动,选派党员干部到41个村、27个社区挂职,增强村级班子“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