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教科所研究员为考生支招 数学重基础化学重实验

08.05.2015  09:10

  原标题:初三备考研讨会昨继续举行兰州教科所研究员为考生支招

  数学:注重基础 化学:重视实验

   中国甘肃网5月8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武永明)由兰州市教科所组织的2015年初三备考研讨会5月7日继续举行。当日数学、化学两科研讨结束后,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数学教研员龚成军、化学教研员苏永平分别就数学、化学两科“一诊”答卷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接下来的备考提出建议。

  数学

  ●试题分析:部分学生对利用二次函数表达式中顶点式求顶点坐标的问题没有掌握,是概念不清导致出错。部分学生对矩形和菱形的性质有些混淆,不能结合图形理解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个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掌握不牢,导致失分。第7题考查“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90°”和“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两个知识点,部分学生忽略圆中直径,不能识别角之间的关系。第8题考查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前后表达式的确定,个别学生因为左右平移对符号的影响出错,“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只记住规律,不理解真正的含义。第9题考查涉及菱形性质、正三角形判定及性质,30°角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个别学生对如何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解决问题有些困难,部分学生未能发现对角线和边长的关系导致出错。第12题考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学生做得可以,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通过相似三角形列出比例式,导致失分。第13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部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理解不清导致出错;个别学生找不出图像上一点围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与k值的关系,导致失分。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关注教材的核心内容。今后的中考命题中要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加以巩固。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内容,在今后中考命题中仍然要加强考查的力度。

  2.联系实际,重视数学应用。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但题目的信息量不能太大,题目信息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中考命题除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推理演绎,完成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努力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4.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思维能力主要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中考命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防止形成“思维定势”。命题时还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要求学生言必有据,养成每一步推理或运算都要有理由。

  5.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命题应加强数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如市场营销利润、希望工程、环境污染、税费改革、能源危机……这些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联。命题者应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大热点问题的渗透力度,提髙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认识热点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着眼于试题的优化解法。对司空见惯的题目,学生可能会解答,但是如果仅停留在“会做”上,就不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会改变问题的思维角度,探寻更好的解题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更新思维,优化解法带来的益处。

  化学

  ●试题分析:部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不能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学以致用。部分学生不会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适当的鉴别方法,不熟悉碳酸钠的性质。物质的除杂题没有掌握物质除杂的基本原则是:不引入新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不能全盘考虑除杂原则,往往顾此失彼或不熟悉物质的性质,选择了不恰当的除杂方法。25题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相互反应及转化规律应认为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而误选B;没有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误认为X与Y的质量比为2:7等。31题溶解度曲线对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判断标准记忆不到位;不知道物质的溶解度与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物质(NaOH)溶于水温度的变化或不能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结晶或晶体溶解的现象以及选择结晶的方法,如将“蒸发结晶”写为“降温结晶”。32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审题不仔细,不锈钢是铁的合金,误将生活中还常使用的防锈方法又写出“制成合金”;不会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不会描述物质发生变化时的现象或描述不准确、不全面。34题气体的制取,不能准确书写仪器名称,如将“长颈漏斗”写为“长劲漏斗”,“水槽”写为“水糟”等;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题目中“制取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另一种气体”而误将制取氢气等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只知道气体收集方法而不知道为什么可以用该方法收集;在利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时,不能根据气体的密度选择正确的气体进出口。36题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读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提炼题目所给信息,不会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种类;解题步骤不完整,过程不规范等。

  ●影响成绩的因素:

  1.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2.对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清、对化学原理的内容和使用条件不清,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造成推断题失分。

  4.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探究评价能力不到位,造成实验失分较多。

  5.对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和原理理解不到位,数学运算计算能力差,造成计算题失分较多。

  6.化学用语的储存不够,书写不规范,造成大量失分。

  ●备考建议:一轮复习梳理课本知识、夯实基础、查漏补缺;二轮要集中分散知识、线网联系、灵活运用;三轮重点形成专题、练习模拟、能力提升。复习时要整合课外辅导资料,合理取舍,取其精华,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且莫照本宣科,炒剩饭。要将分散在各个章节里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按照知识体系的关联度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小的系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方式:归纳式、绘制树状分类图、列表比较式(科学、简约、明了,切忌过于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