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百姓,他愿意做官!
新华社兰州9月2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文静 朱基钗)2002年,柴生芳学成归国,面对北京、上海、澳门等地抛出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回到了甘肃这片故土。亲朋好友都难以理解:“好不容易从农村走了出来,咋还要回到这么穷的地方?”
回到甘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柴生芳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第一步。常常自称农村“放牛娃”的柴生芳,出生于甘肃宁县一个贫寒农家,兄弟六人,母亲早逝。吃过苦、挨过饿、受过冻的他,不想让父老乡亲在贫穷中继续挣扎。他想为家乡做点事。
他曾向朋友吐露自己的心声:“看到贫困乡亲,就会想起自己早早去世的母亲,想起仍在农村受苦受累的父亲,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待他们。”
“有追求,有抱负,不同凡响。”说起柴生芳,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韩纲从不吝啬对“柴博士”的溢美之词。但对于最初柴生芳的选择,他当时并不理解。“柴博士拿的是日本文化结构专业博士学位,当时在国内是非常稀缺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他却选择来省委办公厅工作。”
同处一室办公三年多时间,柴生芳早就成了韩纲心里的老大哥。柴生芳曾经在纸条上写下这样一句共勉的话送给他:“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年轻时的自勉联。
韩纲说,以柴生芳的追求和志向,他更希望在基层干些实事。起草撰写材料、研究报告不足以完全展现他的才能,到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担任领导干部,他多年积累的东西才更能派上用场。“他做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百姓,他绝不是官迷。”
“他想给群众办实事,而县委县政府是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他渴望到基层任职。”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说。
2006年,甘肃实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来自国内外的一批博士分别到政府部门等任职。柴生芳主动请缨到基层工作,地点选在了“苦甲天下”的定西,并先后在陇西县、安定区、临洮县任职。
对柴生芳而言,到基层任职不是为了“镀金”,而是意味着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在柴生芳29本、长达17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里,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展露无遗。2012年9月29日,柴生芳被任命为甘肃临洮县委副书记、代县长。他在工作笔记里写下:“今天对柴生芳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日子。”
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说:“他绝不是官迷。他想把贫苦的老乡们带出来。”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柴生芳着急、焦虑。在笔记里,他写道:“由于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许多地方往往在点上示范有力,面上推广乏力,有些甚至只在‘点’上打转转,‘锦上添花’,‘肥肉上贴膘’的事做得多,‘雪中送炭’的事过问得相对比较少,这一点,在农村工作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尤为严重!”于是,他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到扶贫和招商引资方面。
对于柴生芳“做官”这件事,柴生芳的大哥柴生龙一直都不支持。“搞研究多好,轻松,也有成绩。当再大官有啥用?平安舒心最重要。”但参加完柴生芳遗体告别仪式,亲眼看到临洮人民自发送别的场面,坚强了一辈子的柴生龙一直没有止住过眼泪,终于理解了五弟的选择——“他让老百姓信服,这八年,走得正!”
“即使当了县长,他家人没沾过他啥光!”临洮县副县长郭海莲说,在定西任职八年时间里,柴生芳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和朋友谋取过私利。他的老父亲和兄嫂居住的祖屋至今没有翻修,雨天不时漏雨。柴生芳家人透露,柴生芳有时确实有点“不尽人情”,家里人和他商量让他帮侄子找个好工作,帮哥嫂找点零活,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柴生芳在29本工作笔记的扉页或末尾里写下这句警世铭言。他也同样告诉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当干部就是给老百姓干正事、干实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