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兜底”义不容辞
希望有个洗澡的地方,每年体检一次,有一定的文化生活……对某些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但对一些乡村教师而言,却成了“梦想”。现实告诉我们,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应织好“兜底工程”。
我国第31个教师节前夕,从中央到地方都给教师送出大大小小的礼包,体现着尊师重教的意图。但是,要解决教师行业幸福感不足的问题,仍需把“兜底”的问题先解决好。
幸福感从来都是个复杂的问题,教师的幸福感也不例外。幸福感一般来说建立于当下社会环境下的生活保障和事业前景之上。教师的幸福感也有前提,除了教师的教育情怀、职业爱好等主观因素,不外乎基本生活保障和专业发展空间这两大客观条件,后者是必须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时常调查、体察、研究、改进的。在经济和教育并不落后的山东等地,仍然有乡村教师把能洗澡、能体检、有一定的文化生活作为“梦想”,这迫使我们承认,不少地方政府还没把老师的基本生活条件问题解决好。
这个“兜底工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教师行业,解决乡村教师岗位的生活条件和业务空间是“兜底工程”。在乡村教师这个群体,让大量民办转正式、辛辛苦苦几十年的老教师有个安心的退休生活是兜底,因为这可以给教师们带来安慰。让年轻有活力、为孩子们带来希望和快乐的新教师能安心在乡村学校干下去更是兜底,因为这代表乡村教育的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今天的乡村教师也可能日后变成城镇教师,所以这个“兜底工程”不可能是静态的,应在动态中加以跟踪和把握。
这个“兜底工程”也是“最后一公里工程”。随着中央的有关政策逐渐完善,地方拿出真金白银加以落实的任务越来越具体、紧迫。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甚至略减,拿起缩减开支的剪刀时,不应对着教育开支下手。把“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变成具体行动,考验着地方政府的领导。如果在手头紧的时候却在改善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条件上能拿出新招、实招,不仅能兜住教师的“底”,还能温暖千千万万家长的心,换来的是全社会幸福感加强。这样的“兜底工程”是高产出、高效益的投入,值得为之付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