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石油工业奉献青春年华
胡菽兰向记者讲述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兰炼生产装置视察的故事
她是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炼油厂的建设者,她是新中国航空汽油的研发者,她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她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就是今年88岁的胡菽兰。胡菽兰的故事感人至深
第一部以展现兰州历史文化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兰州的纪录片《金城兰州》热播后,吸引大批观众为其点赞。其中第四集《明珠》描述了1959年前后,“共和国长子”兰炼、兰化的建设过程,还情景再现式地着重描述了胡菽兰等人研制95号航空汽油的艰辛过程。随着《金城兰州》的热播,胡菽兰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过多方寻找,得知胡菽兰在北京近郊居住后,全国两会兰州北京新闻中心的记者们急切地想去看看她,想去采访她,想把她现在的生活状况告诉关心她的人。3月5日,全国两会兰州北京新闻中心的记者从北京出发,驱车前往位于北京东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采访这位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位于北京东郊燕郊开发区燕达国际健康城内,紧邻风景宜人的潮白河畔。园区内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安静怡人,偶尔有老人走过,是个非常适合养老的地方。通过门禁进入单元门上到七楼,胡菽兰老人早早地站在门口等候我们。
胡菽兰身体非常好,声音清脆、响亮。尽管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路也很清晰,一点也看不出88岁的痕迹。她的老伴陈恩海今年92岁,曾得过轻微脑梗。耳朵有点背,身体也非常好,这一切都是胡菽兰老人精心照顾的结果。
随行的甘肃日报记者侯若志对胡菽兰老人说:“前几天在北京举行了《金城兰州》的研讨会,包括中央电视台前台长赵化勇等十位专家在发言中,全都提到了您和您老伴。说您和您老伴的事,是片子里最触动他们泪点的地方。是您们让十位专家回忆起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建设祖国的无私情怀,他们都为您点赞。当他们得知我们要来拜访您,委托我们一定要把问候带给您,祝您健康长寿。”
“谢谢,谢谢,非常感谢他们的祝福。”胡菽兰显得非常激动,“《金城兰州》我也看了,拍的很好,很真实。在片子里给了我那么多时间,我感到自己很荣幸,很幸运,也很欣慰。”据胡菽兰介绍,凡是看了《金城兰州》的亲属、老朋友、老同事甚至是老领导,都纷纷给她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胡菽兰说,《金城兰州》勾起了她对过去的回忆。看完片子后,心情很复杂,想到了很多过去的事情。
两个月研制出95号航空汽油
在胡菽兰老人的家里,挂着一张周总理在兰炼生产装置视察的照片。胡菽兰指着照片介绍说,周总理在最中间,相片最左边的女同志是她自己,她旁边的是兰州炼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龙显烈,照片右边的两位分别是时任国家石油部的常务副部长和甘肃省委领导。胡菽兰说,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她退休后准备来北京时厂党委书记送给她的。照片中的周总理双手合抱在胸前,好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胡菽兰激动地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9年8月,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兼兰炼党委书记、厂长徐今强把兰炼炼油厂二车间主任张皓若、副主任胡菽兰叫到了办公室,分配给他们一个任务,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把95号航空汽油研制出来!
当时距离国庆已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张皓若和胡菽兰等人展开了一场兰炼历史上著名的攻关活动。他们用物理方法、用装置上操作法、用大桶筛选法、用碱洗法……用尽了一切能想的办法,都没有研制成功。国庆越来越近,张皓若和胡菽兰急了,他俩作了分工,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都用上,一个白班,一个夜班。每天交接时,都要互相商量下这一天的方案。眼看马上就要到国庆了,研制工作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有一天,徐今强问胡菽兰,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胡菽兰有想法,却不敢说,她怕说出来没人同意。在徐今强的鼓励下,她建议说重新换原料,需要5000吨柴油做实验,还要改变原来的方案。徐今强考虑了一下,大胆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一下,胡菽兰又激动,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在国庆节到来的前两天,胡菽兰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195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在兰州炼油厂的上空,一架超低空飞行的飞机正在盘旋,飞机上坐的是兰州炼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龙显烈和二车间主任张皓若。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惊动了整个西固区。
原来,这是一次试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次使用兰炼生产的95号航空汽油。
研制出95号航空汽油后,胡菽兰继续研制100号航空汽油。100号航空汽油研发过程更艰辛,从1959年一直研发到1965年。在进行试飞的时候,她接到了空军方面的电话,告诉她汽油不合格,比标准差了0.3秒,还需要改进。胡菽兰当时觉得他们太挑剔了,就反问0.3秒也算误差吗?对方严肃地说,你可能不知道0.3秒起什么作用?0.3秒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0.3秒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决定着飞行员和飞机的生命财产安全。胡菽兰听了无言以对,老老实实地改进方法,最终研制出合格的油品。
周总理亲自过问结束牛郎织女的生活
1959年10月14日,新中国十周年大庆刚刚过去,周恩来总理来到兰炼视察。在周总理来之前,胡菽兰接到通知,有首长来厂里视察,厂里让她准备一下。胡菽兰说,当时不知道哪个首长要来,也不知道该准备什么。她估计是安全上的准备,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于是,她就组织大家仔细检查每个装置。同时也告诉大家不要乱跑,不要让闲杂人员进来。安排好工作后,她就焦急地等候在电梯门前。
电梯门打开后,出现了周总理的身影,她非常激动。陪同总理的厂长徐今强招呼胡菽兰过去,给周总理介绍说她是车间副主任。周总理就问胡菽兰车间有多少人?几班倒?胡菽兰回答说98人,三班半倒。周总理马上说,不对,三班半倒你这里人不够。胡菽兰当时很惊讶,总理居然知道98人三班半倒不够,她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后来在徐今强的提醒下,她回答说还有个钳工班,周总理说那就合适了。
然后周总理问胡菽兰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当听说她是大连工学院的大学生后,周总理显得很高兴,称赞她是科班出身。在周总理问她的婚姻情况时,厂长徐今强接着周总理的话说,胡菽兰已经结婚了,她的爱人在东北工学院工作,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至今还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胡菽兰介绍到这里的时候,她突然激动了起来,大声地说:“当时总理就是照片上的这个姿势。”她说,当时总理双手抱在胸前,沉思了一会儿说,看来西北需要人,还是把他调来西北工作吧。然后,给他的秘书交代说,给辽宁省委书记打个电话。这样,20多天后,陈恩海从东北工学院调到了兰州石油学校。“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关心下,解决了我和老伴的分居生活。我们非常感谢他,也很怀念他。”胡菽兰激动地说。
胡菽兰说,她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了兰州炼油厂,但从不后悔。有一次兰炼往北京大量调人,时机很好。最终,她没走成。胡菽兰说,当时吵吵着要走,要离开时却哭得不行,感觉舍不得这个地方。这种感情说不清楚,又想离开,又舍不得离开。她和企业一块成长起来的,给企业倾注了大量的感情。最终,她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退休后又在兰州生活了15年。兰炼的经历已经在胡菽兰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身在北京依旧怀念兰州
2002年,胡菽兰的儿子从兰州调到北京工作。在兰州再没有其他亲人,2003年胡菽兰也离开兰州,追随儿子到了北京。从此,离开了兰州,离开了她工作几十年的地方。
胡菽兰说,她虽然在北京,但心里仍然非常怀念兰州,怀念甘肃。这些年,兰州发展的非常快,城市建设的非常漂亮。
去年,兰州市由于大气污染治理成功,荣获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前几天,央视发布2015年度十大幸福城市,兰州排名第五位。胡菽兰说,听到这些消息,她非常高兴。在兰的老同事还给她打电话说,兰州现在变得可好了,白天能看得见蓝天,晚上能看得见星星,空气特别好,让她回去。胡菽兰遗憾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她真的就搬回到兰州去了。胡菽兰说,她相信兰州以后会发展的更快,发展的更好。
离开了胡菽兰的家,走在院子里记者回头向她做最后的告别时,发现她静静地站在窗前,目送着大家,似有不舍,似有眷恋。胡菽兰老人,我们向您致敬,我们也为您自豪。我们衷心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