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联”为平台 大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作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程小红 李富荣 陈 蕾)
贫困是一直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2012年初,甘肃省委做出了单位联系贫困村、个人联系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战略决策和部署,全省40万名干部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和40多万贫困户,实施联村联户扶贫解困行动。2013年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农民工现状、了解农民工的愿望、探索农民工的未来发展等,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的现状
1.人员数量大,流动无序。据报道,2013年全国拥有农民工约2.69亿,甘肃省拥有农民工约320万,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70%左右。从有关资料显示来看,40、50层次和20岁左右初高中毕业生共同构成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新型劳动大军,而且60后、70后农民工主要是季节性进城务工,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误农。80后、90后农民工更多的则是融入城市生活,离土又离乡,为购房、落户和子女入学等创造条件,他们对融入城市有强烈的愿望,而且随时准备转入城市居民。但是,由于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家庭服务、中小企业和餐饮、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之信息不畅,中介组织不健全等,使农民工的流动呈现一定的无序性,虽然总体上南方容易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受交通条件、自然气候和交通、生活费用费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北方的农民工普遍选择省内或北方城市务工,以至于每年都出现南方企业招工难、北方农民工打工难等境况。
2.文化素质低,就业无序。农民工源于农村,世世代代日出而耕,日落而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着自己家的土地而转,有的自小不爱读书,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有的小学期间辍学,有的初中、高中期间辍学,盲目加入到打工大军行列,企图跳出农门,融入了城市生活。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教师队伍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农民的子女从上学起就输在起跑线上。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农民工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和声誉,出现了单位不愿招农民工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现状。
3.劳动强度大,保障无序。农民工在农村干的是梨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和加工出售等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活,在城市干的是建筑施工、搬运、环卫和机械加工、经商等超时、超量、超重等超体力的累活、脏活,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那里就有农民工的身影。不仅如此,社会上涉及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多种原因使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困难重重,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等方面与城镇职工相差甚远。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和个人还存在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一些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城市的弱势群体和另类群体,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呈现明显的无序性。
4.工作环境差,居住无序。农民工进城,往往是工地在哪里,家就在那里,吃住就在那里,一个帐篷、一套炉灶,担负着几十号人的吃、住问题,住宿、卫生、防疫、污染等困扰着农民工的打工生涯。在农村种地,从古至今,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山高坡陡,一把犁一头牛,干旱少雨,医疗条件完全满足不了就医的需求,学校撤并,有的地方整村没有一所小学,整乡只有一所初中,于是浩浩荡荡的陪读大军进了城。面对尴尬的生活境遇,既想保障孩子的一日三餐,满足孩子的读书需求,又想依靠自己的体力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因此,他们对工作种类不挑剔,对工资环境不嫌弃,只要体力还能承受,他们就不顾一切安危,加入到打工行列,形成了流动的务工大军。一些单位和个人随意延长农民工工时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特别在一些粉尘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物质暴露等场所工作的农民工,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毒、防尘等保护措施,使得近年来农民工感染职业病的现象屡见不鲜。帐篷、活动板房和废弃房屋等,成了农民工主要的住所,安全存在隐患的同时,也与城市的现代化不相协调。
二、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有打工意愿,但技能不足。绝大多数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考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既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为无论搞养殖业、种植业,还是组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企业,都离不开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也不适应进城务工的需要,因为城市基本建设和现代企业的发展,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用,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仅靠体力打工的时代正在逐步终结。因此,要想快速致富,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不掌握一门甚至几门致富技能,农民工的出路就会越来越窄。
2.有理想目标,但资金不足。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不仅要有物质层面的富足,更要有社会保障的完善。应当看到,由于没有大超市,没有好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和养老机构,城乡差距巨大,土地收益低,使得农民难、农村苦的状况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也还不完善,落户城市的条条框框偏多,子女入托、上学等问题依然突出,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等十分有限,农民工受歧视、被欠薪等现象时有发生。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文化旅游、规模养殖的资源虽然比较丰富,有的地方已经小有规模,但始终未见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资金的支持,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金来源是最大的发展瓶颈。
3.有入城愿望,但底气不足。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的同时,又强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生代的农民工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他们不像父辈那样热爱土地,他们从小就只顾读书,不关心土地经营。可是他们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在巨大的教育、医疗、环境和文化、商业等城乡差别面前,他们宁可进城打工,做边缘化的市民,却不愿留在农村经营土地。在看似有恋土情节,而实际却是无赖之举的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农民工目前对城市工作不稳定、房价过高、生活压力过大等现状底气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1.营造良好氛围,使农民工入城有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林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由此可以推断,让农民成为体面地职业,农民工加入城市居民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各级政府要提前做好农民工入城的有关准备,使经过进城务工的磨练和自我积累、有点技能、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意识的农民工早点实现进城愿望。
2.打造现代农村,使农民劳有所乐。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由此我们坚信,农村不仅要与城市并存,而且要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政府可以以“双联”为契机,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乡村习俗文化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等优势,健全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使农民在广大的农村劳有所乐,农民工的未来必将充满阳光。
3.健全培训机制,使农民工学有所成。应当肯定的是农民工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都还是弱势群体,仅靠体力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和城市就业的需求,技能与信息主导致富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据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依托职业院校和技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组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或综合技校,针对地区农村发展趋势和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培训,做到支柱产业有人搞,进城务工有技能。同时,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要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
4.加强综合保障,使农民工享有尊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使农民工有尊严,首先要让农民有尊严,要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决策落到实处,把农村建设成为衣食无忧、生态文明、文化丰富、水通路畅、保障完善的现代化农村。其次要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伤保险、安全生产监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农民工维权保障等机制,逐步缩小城乡用工差别,建立统一的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使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