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省综治办和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魏玉川同学“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11.10.2014  11:23
兰州晚报:省综治办和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魏玉川同学“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 兰州理工大学
来源: www.lut.cn

 

乐观的玉川 


          兰州晚报讯(记者徐倩影)10月10日,甘肃省综治办、甘肃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追认魏玉川同学为“甘肃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甘肃省政法委书记泽巴足在批示中指出,事迹感人,应当表彰。 
          随后,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在批示上说,省教育厅应立即研究有关表彰事宜,在全省高校进行广泛宣传,魏玉川同学见义勇为的事迹弘扬了优秀品德应予以褒奖宣传。魏玉川同学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 
          又讯:为了表彰魏玉川同学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弘扬他英勇救人的精神,10月9日,团省委追授魏玉川同学“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给予高度评价。

      ■“玉川,走好!英雄,安息!”追踪

      英雄的背后有一个清贫的家

      追悼会今日上午10时在华林山怀远堂举办

      近日,随着本报对魏玉川同学事迹的持续关注,这位年仅21岁的男孩,他的义举是一时冲动还是价值观使然?他短暂人生经历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试图深入玉川的生活中寻找答案。当我们将越来越多目光投向背后的故事时,发现玉川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他两岁的弟弟。10月10日,本报记者与魏玉川的家人静聊,了解了玉川21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 玉川清贫的家

      10月10日,魏玉川的父母正在与学校领导沟通11日举行追悼会的相关事宜,魏爸爸只是小声地说:“我们没有什么要求,都听学校的安排……”随之低头沉默,因为在父母眼里,这些都是形式了,没有什么能比儿子更重要。

      魏玉川的家在武威市古浪县黄羊川镇一棵树村卢家湾五组,院里有9间土木结构的屋子,在他家的院里,除了父亲在2004年花2万元购买的农用三轮车外,再无值钱的物件……但这里却温存着他们一家四口所有的记忆。

      在玉川的屋子里,有他从小到大获得的所有奖状,有玉川喜欢看的文摘,有玉川盖过的被褥,也有很多关于他的秘密。

      玉川的家,并不富裕,他们一家四口共有两亩水地,如果每年仅靠种地,根本无法供他上大学,两年前,父母前往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镇中行公司钾肥厂打工。

      他们住在员工宿舍里,父亲每天在盐田上开着三轮车运输钾肥,母亲在运输皮带上剪塑料,这里距离冷湖镇足有三十公里,出门就是盐田。今年给玉川汇的学费还是老板帮的忙。每个月,夫妻俩每月可收入共计6000多元,一年工作十个月。

      知道家境不好,知道父母的艰辛,玉川从来没有向父母提过一次要求。“儿子考上大学后,我们都很高兴,为了奖励他,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魏妈妈说,这台电脑是玉川21年来得到的一件最大的礼物,现在却默默地放在玉川的遗物中。

      2 玉川打工记

      10月1日事发当日,玉川和他的同学前往培黎广场,是为了应聘一份搬运工的工作,每天可以赚到100元,家庭不富裕,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玉川很早就开始打工赚钱。

      在一棵树村卢家湾,有一条坑洼不平的乡村公路,这条路可以通往魏玉川的家,在这条不宽的道路上,也曾有玉川的一份功劳,今年8月,村里要修路,因为父母远在青海打工,弟弟在银川学习厨师,这个假期,家里只有玉川一个人。

      玉川开始跟着小叔修公路,挖蒜苗,从下地割菜到包装、运输,凡是能赚钱的活他都去干,因为他总说他身体好。“修路的时候,只要有力气活,别人干不了的,他就来……”到了晚上,整个人都会累瘫,小叔说,“玉川有时候就在路边啃个馒头,如果修到离家近的地方才回家休息。

      玉川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持续了十多天,赚了950元,加上零零散散的活,也有1000多元钱。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弟弟回家了,“我赶回家的时候,就和哥见了一面,第二天刚好是他报到的日子。”此后兄弟俩竟阴阳相隔……

      10月9日上午10时,玉川的家人在学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殡仪馆,见到了玉川的遗容,这是今年春节之后,一家四口第一次相聚。春节时,一家人还在开开心心地过年,时隔10个月后,玉川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无论是学习还是打工,玉川一直都非常努力地生活着。一毛钱,在今天也许什么都买不来,但在玉川的遗物中,我们看到了一沓毛票,整齐地用夹子夹着,“儿子一直很节省,一毛钱都不乱花……”魏家父母看到这沓毛票,又默默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3 玉川的大学梦

      在玉川的遗物中,有两张写着《大学梦我的梦》的文字,记录了他在2012年到2013年,两次参加高考后的心情,平实且真实,玉川不是顺风顺水的孩子,21年来,他也在坎坷中鼓劲前行。

      “2012年6月7日,对于全国的高三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对我来说也一样,这一天,我面对人生第一次高考,心情有点紧张,两天后,考完最后一堂英语,从考场出来,我像一个战败的士兵,从战场上落荒而逃,我知道我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一年的8月,对于玉川而言,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当年,成绩够上陇东学院,可是他说他不想上,当时我们全家人一商量,就同意他复读,儿子也很争气,第二年就考上了兰州理工大学。”玉川的父亲说道。

      “2012年8月10日,我回到母校古浪一中,放下所有的自尊和骄傲,成了一名复读生,那一刻,我知道我要开始拼了……

      古浪一中距离玉川的家,足足有26公里路,坐车需要45分钟,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有很长时间都没有回过家。

      “我哥,真的很执着,他复读那一年,基本上周末都不回家,都是我从家把吃的东西带过去,他在车站等我。”弟弟说道。

      “2013年6月7日,我再次参加高考,这次我很平静,两天后考完最后一门时,我什么都没想,回到住的地方,闷头大睡,一觉睡到第二天,之后的之后,高考成绩分数公布,得知分数的那一刻,我没有想象中的喜悦,却默默留下了眼泪。

      之后,玉川被兰州理工大学录取……

      在文章的最后,玉川这样写道:为了从小的大学梦,我努力,我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它让我明白,人生就算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坚持那个目标,为了实现它去努力,克服所有的困难,就一定会收获成功。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并为它去努力,因为有梦就有未来。

      玉川一路坚持着他的梦想,他待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用10个月的努力,完成了他20岁的梦想。

      4 热心的川子

      2009年,魏玉川以优异成绩考进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并被分入重点(3)班,整个高中阶段,他都在这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成绩一直很好,理科成绩尤为突出。

      川子,是高中同学对他的爱称,很亲切。重点(3)班的班主任尤明堂说,玉川很乐于助人,不但能搞好自己的学习,还帮助同宿舍的同学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我请教他问题时,他从不吝啬,重点的难懂的,

      会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彻底搞懂为止。”玉川的高中同桌兼舍友许同学说道。

      高中毕业时,玉川的名字登上了学校的“高考榜”,“去年寒假的时候,我还见过他两次,他笑着跟我打招呼,我们聊了聊,他说大学里一切都很好,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尤老师语顿。兰州晚报记者徐倩影赵雨欣

链接: http://wb.lzbs.com.cn/html/2014-10/11/content_1355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