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日之间为何战后70年仍存“死结”

19.08.2015  13:42

   日本天皇自欺欺人的谎言

  1945年8月15日中午,当日本的“一亿众庶”从收音机里听到那个前所未闻的声音时,他们营养不良,精疲力竭,厌倦战争。裕仁天皇此时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他尖细的嗓音宣讲了军国主义自欺欺人的意识形态谎言。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裕仁天皇向臣民和战胜国解释说。因为“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所以他请求国民“耐所难耐”。不久后,这位天皇将宣布自己不是神,然后安然地坐在皇位上直到1989年去世。

  在裕仁天皇看来,太平洋战争是华盛顿和伦敦令人遗憾地误会日本的结果。这种论断即便不是疯言疯语,也有悖现实。但不管怎样,日本复兴亚洲的野心就此告终。自日本1937年7月7日袭击中国起(如果不从1931年算起),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遇袭后参战,占日军总兵力近三分之一的至少200万日军和96万日本平民为大和民族受命于天的妄想付出了生命。

  而在中国,在太平洋诸岛,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打击日军而牺牲的军人至少是日军死亡人数的两倍,而且还有250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丧生,其中尤以中国人员损失最多。在日军欠下了累累血债之后,裕仁天皇的这番话在幸存者听来该是多么的讽刺。

   一场充斥种族主义的战争

  这是一场充斥着种族主义的战争。神圣的“大和民族”自认为受命于天,要将亚洲的劣等民族从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日军呼喊着“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战斗口号,想要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香港和马来半岛分别“清除”荷兰人、美国人和英国人。当时在日本人看来,中国和满洲应给文化先进但人口稠密的日本提供资源和“生存空间”,最好是自愿的。但让日本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并无此意。同样,西方殖民列强也不愿将自己的殖民地乖乖交给日本人。

  人们要是不了解“大和意识形态”,就无法理解日本为何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神风飞行员”为何视死如归,在冲绳的山洞中避难的平民为何举家自杀。当时,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日本漫画中被画成长着犄角的恶魔;盟军则将日本人贬损为猴子、老鼠和低等害虫。

  从墨尔本、阿姆斯特丹到纽约,日本军官用武士刀斩首西方战俘的照片激怒了民众。东京战争法庭公布的数据表明,日本战俘营内的死亡率接近30%,77倍于西方盟军战俘在德国或意大利的战俘营中的死亡率。

  1943年7月1日,日本厚生省发表了《把大和民族当做中心之世界政策的检讨》这部鸿篇巨制。这部长达3127页的书建立了一套与纳粹意识形态相似的“大和意识形态”种族学说。书中援引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等先哲的话,宣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可以结合构成文明的高峰。

  这种意识形态被一点点灌输给日本公众和军人,为的是鼓舞斗志,加强他们对战争胜利的信心。但从根本上说,这种意识形态是个怪胎,后来迅速被人们遗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