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固为主 固阻结合 科研人员为青藏铁路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12.06.2014  18:06

    新华网甘肃频道6月12日电(记者 张文静)作为全球穿越高原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区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自然条件严酷,沙害问题日益严重。对此,中科院寒旱所科研人员正通过以固为主,固阻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辅以生物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期待为青藏铁路风沙防治起到积极作用,以保障行车安全。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屈建军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野外调查发现,风沙灾害及其防治是青藏铁路面临重大生态难题。一份数据显示,青藏铁路沿线受风沙灾害威胁路段长约269.7公里,占全路段的23.62%。其中,严重沙害路段10.3公里。

    此前,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曾仿效内地沙漠地区的风沙危害防治模式,采用砾石方格等措施进行风沙灾害防治,但由于青藏铁路沿线部分区段风沙危害比预想的严重,而且风力强劲、风向相对单一,在主导风向西风作用下,风沙日益堆积,不断向铁路趋近,近年来部分防护措施面临失效。

    科研团队负责人之一、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张克存介绍,青藏铁路沿线风沙防治相对复杂,仅靠单一的措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根据青藏铁路沿线风沙运动规律和致灾特点,他们提出了建立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覆网措施、化学固沙、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并将该思路逐步应用于实践。

    “青藏铁路沿线的风沙防治应以固为主,固阻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最终以生物措施替代工程措施为目的”。屈建军介绍,目前,青藏铁路沿线正在通过以固为主,固阻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的方式进行风沙防治。

    “在沙源丰富路段,初期以阻沙和固沙为主,逐步建立以多道阻沙栅栏、石方格、化学固沙和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在沙源贫瘠路段,主要采取以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屈建军说,接下来,科研人员还将在阻沙栅栏和铁路之间、在铁路途经河流路段分别采用低立式固沙网格、高立式V型防风阻沙栅栏等措施,稳定沙面和防止就地起沙,阻截沙源。

    屈建军表示,随着工程措施的落实,他们还建议,应对沿线部分退化草地进行封育,选择高寒植物种植,以固定地表流沙,最大限度地为青藏铁路行车安全“保驾护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