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与自然遗迹 撑起“保护伞”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瑰宝——莫高窟和著名自然遗迹月牙泉。
近年来,敦煌面临着“两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等生态问题。生态的持续恶化使敦煌地区数百处名胜古迹与文化遗产不同程度遭受风沙威胁。据统计,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洞窟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减和脱落等损坏。月牙泉水域面积已由1960年的22.5亩降至2009年的8.5亩。
图1-1遗址风(水)蚀防治技术——PS喷洒前
面对生态持续恶化对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的现实威胁,迫切要求科技为我们的文化遗产瑰宝和宝贵的自然遗迹撑起一把“保护伞”。为此,2013年科技部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迹保护关键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支持科研经费269万元,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持。
图1-2遗址风(水)蚀防治技术——PS喷洒后
经过课题组四年多的研究,在莫高窟文化遗产风沙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研究方面,确立了莫高窟土遗址风(水)蚀的施工工艺和最佳配比浓度,明确了洞窟内风沙尘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发明了一种利用地下潜水及降雨对干旱区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完成了试验示范区建设。在月牙泉自然遗迹风沙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研究方面,系统完成月牙泉地环流监测与评估,通过打通月牙泉上风向东北风通道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适宜于极端干旱区高大沙山稳定和流畅恢复的综合技术措施,形成2套极端干旱区生物和工程综合固沙技术模式,使得月牙泉内流场和沙山基本趋于稳定恢复阶段,南北两山对月牙泉的夹击受到有效遏制。
图2经过示范应用月牙泉六年前被埋标尺已被吹出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申请国内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相关研究成果今后科学保护敦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迹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宝贵的自然遗迹撑起了一把“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