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降成本建"智慧农场"
中新网兰州9月22日电 (张婧)“10多年前,农业传统耕种,现在,农村挨家挨户都能看到小型拖拉机、铡草机、铺膜机,但是,这些设备一年又能用几次呢?”甘肃定西市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表示,当地的农业机械利用率很低。
21日,临洮县举行农业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改革启动大会,即探索推进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合作金融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石琳说自己在临洮生活15年,当地农业种植种类和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如果我们还是守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继续进行农业生产,是远远不够的。”
图为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与网红主播现场互动直播,推介当地农产品。 张婧 摄在改革农业生产方式方面,他从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0多万千瓦,但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6.32%。其中,25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1000多台,25千瓦以下的小型拖拉机有1万多台。
“问题就是这1万多台。”石琳表示,农民开着小型机动车到乡镇府买化肥,1袋化肥100多元钱,来回一趟耗费半箱油,既费人力,又增加成本。
“2014年,我到峡口镇普济寺村看到村上有7台拖拉机实施耕种,当时就鼓励村主任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石琳举例说,如今,该村已有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平均每年的耕种量在3万亩左右,全村98%以上面积的土地都是机械种植。
同时,该合作社还负责农民耕种过程中的所需农资用品,合作社统一订购,送货上门,劳动力得到大量释放,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增加收入。
今年,临洮县使用全球智慧农场管理系统,通过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穴盘集中育苗、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农场生产经营活动实时录入、远程监控,对蔬菜质量追溯管理、生产成本有效管理,建成占地面积800亩的“智慧农场”。
石琳介绍,该农场建成双层钢架育苗大棚20个,配备太阳能杀虫灯20盏,主要种植生菜、菠菜、娃菜菜等叶菜类蔬菜。2014年开始,当地就逐步探索“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之前叫“三社合一”,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组建起来成立联合社,分别发挥作用,解决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问题。如今,该模式体系已成熟,当日的启动仪式只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节点。
石琳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产业是基础,把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城市的消费者对接起来,压缩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空间。
“再借助国内大型企业,比如,阿里巴巴,有数字化后台作支撑,线上线下共同发展。”他表示,要做实村集体经济,并且,搞活村供销合作社。
临洮县长许树德说,该县引导村级供销合作社、富民产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农产品供销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县已在13个村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56家,吸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8家。(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