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临泽昔日盐碱耀眼白如今枸杞夺目红
中国甘肃网7月29日讯 (通讯员 张冬梅)进入7月,临泽县鸭暖乡小屯村刘斌的枸杞园内硕果累累,工人们正忙着采摘一颗颗色红粒大、肉厚皮薄的枸杞。然而谁曾想到,这片枸杞园原先却是种粮无收、种树不活的盐碱地。
盐碱地缘何变成了枸杞园?这还要从刘斌的创业史说起。刘斌原是板桥人,曾经营销售过电器、鲜花、农副产品等。2005年,他想发展家庭小农场,便租赁了鸭暖乡小屯村一片盐碱地。经过考察论证,刘斌认为通过栽树、种些植被,等土壤改良后就能种农作物了。于是他投入10万元在这里租了360亩荒滩,2006年栽植5000棵杨树,成活率不到10%;第二年他又选择栽植沙枣树,成活率仍然较低;第三年他尝试种植甜菜和玉米,结果却是颗粒无收。这时,刘斌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片土地的贫瘠程度远远不止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2009年,恰逢县乡示范推广枸杞种植技术,免费获得1亩枸杞苗的刘斌,经过精心栽培和管理后,终于在盐碱地上将枸杞试种成功。
有了这一成功尝试,刘斌多次赴外考察,学习借鉴宁夏、新疆等地栽植枸杞的成功经验,利用碱土的特性种植枸杞,并逐年扩大规模,由2009年的1亩枸杞试验田发展成为现今360亩枸杞标准化示范基地。据刘斌介绍,他每年投入30多万元进行补苗、整地,预计今年收入40多万元左右,明后年全部进入盛果期后,预计效益在200万元以上。
“枸杞树具有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而这里的土地大都是盐碱地,种植枸杞就是这个地方最好的选择,不但获得了经济效益,还改良了土壤!”随着前期投入逐渐开始收回,看准市场前景的刘斌逐步走出了一条在盐碱地上发展枸杞产业的增收路子。
昔日盐碱耀眼白,如今枸杞夺目红。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周边群众利积极参与这一产业。在刘斌的带动下,鸭暖乡目前已种植枸杞1200亩。仅华强村5社农户王成家就种了20多亩,他告诉笔者:“今年第一年,能收七、八百斤,至少卖个10000多,明年进入盛果期,效益会高出一半!”
刘斌的枸杞园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也给乡亲们带来了不出门就能打工挣钱的好机会。正在采摘枸杞的工人何爱花对笔者说:“枸杞需要补苗、除草、施肥、防虫、采摘,我们一年在至少能在这里打三、四个月工,既能照顾家中老小,还能挣个七、八千块钱!”笔者了解到,刘斌的枸杞园采摘期要持续3个多月时间,每天需要20余个人工,按每人每天80元计算,仅劳务费在14万元以上。
近年来,针对境内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实际,鸭暖乡引导农户不断改良土地,因地制宜种植枸杞等高效经济作物。每亩枸杞地可定植220株枸杞苗,三年进入盛果期,每株可产干枸杞3斤左右,按现行市场价每斤干果20元计算,亩均效益在10000元以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