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临泽县沙河镇在“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7.04.2015  13:33

  通讯员 韩瑾 蒋俪娜

  临泽县沙河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带动农村,着力建设美丽、和谐、富裕新农村,通过改建城中村,彰显区域特色,放大示范效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如今,农村景色美如画、农家生活醉春风。一条条水泥路贯穿乡间,一件件“绿色”产品推向市场,一座座新村绿化幽然醇美,一幢幢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阵阵欢声笑语响彻广场,漫溢田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乡村画卷正在沙河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业铺就增收路

  依托国道312公路沿线、兰新铁路双线、山临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线、毗邻城郊商贸繁荣等区位优势,该镇积极鼓励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等集群产业发展壮大。围绕经济作物、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红枣加工销售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产业,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为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的“脊梁”。目前,兴科荒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兰化循环农业示范园、畜禽农贸交易市场、化音村葡萄拱棚示范基地、兰堡村蓝绿专业合作社、新民村祁康来红枣专业合作社、西关村兴盛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强村天顺醋厂等一批批新兴产业纷纷落户,“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打响了沙河品牌、打出了产品信誉,以往以种玉米种小麦为主的农业村,如今以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上了合作社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户种植的蔬菜、红枣有了统一的销路,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风险,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专业合作社的落户与发展,也催生了乡村红火的第三产业,不少农民群众的理念正在发生着改变,纷纷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办起小饭店、做起商贸流通生意,收入逐年递增。此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也给农村生产发展带来新活力,为农民群众打开了致富新门路:坐落村口的企业厂房、合作社基地吸纳富裕劳动力进厂务工,农民成了工人;一大批新型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生意人、科技致富的明白人,他们各显其能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步履从容。

   文明新风沐万家

  来到新民村的文化广场,这里不但有完善的健身器材,而且广场内花木繁茂,无论是在清晨、午后,或是夜幕降临时,附近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休闲散步或健身运动,十分热闹;活动室内,不少村民已经在象棋、围棋、乒乓球桌上拼搏了好多个回合。再走进合强村的农家书屋,在这里看书、读报的人也不少,时事政治、农业科技等2100册书刊、杂志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学到了知识、了解到信息……

  “以前,村民除了看电视、串门聊天、打打麻将外,就没有其它娱乐活动了,但现在我们可以去广场健身、看露天电影,还可以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精彩了。”村民李英谈起现在的生活喜上了眉梢。

  确实,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富裕”了村民的口袋,更“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的建设,送文化下乡、“乡村大舞台”等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农村文化建设项目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融入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更可贵的是,“文明户”、“好婆媳”、“评先进、树新风”“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的开展,也使讲文明、树新风、学科技成为广大农民的新时尚,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渐渐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

   民主管理得人心

  兰堡村村委会门前的公示栏十分显眼,及时更新着村级事务信息,这是该村村务公开以及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村务公开栏前瞅瞅,本年度各项事务公示以及村党支部、村委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等人员构成名单、各组织职能职责等,也有条有理、规范完善地展示在橱窗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务公开”最受群众关注,而“村民自治”最受群众欢迎,特别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卯足干劲、共同为家乡发展出谋献力,2014年,全镇共实施了10个一事一议项目:五三村、东寨村等3个村硬化道路6.4公里,修建桥涵3个,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化音村、五三村实施路灯亮化工程,安装了140盏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兰堡、化音等村筹资修缮修建水渠7公里,农业用水有保障了,村民们赞不绝口……“现在村里的事,上面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老百姓心里想什么,干部们也都愿意常来听听、问问。大家一起做主、一起出力,感觉什么事干起来都更有劲了!”村民普遍说道。新建公路、植树造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农业生产有序推进;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农民生活有声有色……新农村里种种“生机”与“和谐”的实现,离不开“民主管理”的推动,阳光下的“民主管理”也正在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更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