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临夏永靖县西山“最美父亲”王国发

15.09.2014  12:53

  原标题:大山里的“秀才”父亲——访永靖县西山“最美父亲”王国发

  记者 朱明奎 通讯员 郭红

  有一双大手特别温暖,有一种幸福分外绵长。父爱无言,却深厚如山。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他用无价的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9月1日,我们来到永靖县西山王台镇政府隔壁的“金色时光”照相馆时,正逢小岭乡沟滩村的回族村民马麦燕带着女儿在拍照。“来,小宝贝,笑一个、笑一个,看叔叔……咔——”。照相馆内,一位摄影师走路一瘸一拐、手里举着相机,一边不停地逗宝宝,一边飞快地按动着快门。这位摄影师,正是我们前来采访的已有两个女儿的父亲王国发。

  他是个摄影师,顾客们都叫他“王师傅”。“这个小女孩满1周岁了,我给母女俩多拍些幸福的瞬间”。王师傅边拍照边打招呼。小姑娘开心地试穿着王师傅给她精心搭配的服饰,调皮地挥着小手。母亲看着女儿,笑靥如阳光一般。

  坐在王师傅的照相馆里,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前台桌上他和妻女的照片。一家四口笑容甜蜜,一看就是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我喜欢摄影艺术,所以改行开了这家照相馆,一来满足周边四个乡镇乡亲们照相需求,二来我更喜欢给女儿拍照。这几天好忙,给不少准备步入大学和踏入中学的孩子们拍照片呢!”王师傅忙完,喝了一口茶,对我说道。

  今年45岁的王师傅,高中文化。他个子不高,面容俊朗,目光有神,身材微胖。他家住在永靖县红泉镇红泉村尕王家社,12岁那年,他的左腿患疾无钱医治致残,导致股骨头脱臼闭合,左腿比右腿短了4公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1995年,他与温柔善良的赵全秀步入婚姻殿堂,婚后开了一家裁缝铺以谋生。1996年6月,夫妻俩迎来了大女儿王志华,2001年,小女儿王志燕也降生到了这个温馨的家庭。2007年,他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了这家数码照相馆。

  “小时候日子过得穷,尤其是腿部残疾后,悲观过好一阵子。后来从书本上看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我便用她坚韧不拔和乐观生活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有了两个女儿后,我更是下定决心好好培养她们,不让孩子们因为有个残疾父亲而在心灵上产生阴影。我要让她们拥有比别人更幸福的生活,为我这个父亲而感到骄傲。”此时,王师傅的眼角有点湿润,咳嗽了几声。

  山区农村的父亲,最可贵的是有着男女平等的观念。王师傅视两个女儿为掌上明珠,但平时对她们要求很严。姐妹俩13岁时,已经能够帮妈妈做饭洗衣,帮奶奶干农活,料理个人的生活。“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儿更贴心!我有两件小棉袄,哈哈!”王师傅提起自己的两个女儿,脸上露出了幸福地微笑。

  “爸爸对我们要求很严,过去我总是不理解,总埋怨爸爸不太疼爱我们。现在我长大了,才慢慢理解爸爸的一片苦心,那都是为我们好。我要好好读书,以后要找最好的医生为爸爸治腿病,让老爸拉着老妈的手,也潇洒走一回。”王师傅准备步入大学的大女儿王志华说这番话时,声音有些哽咽。

  王师傅读八年级的小女儿王志燕挤过来说:“我上小学时,爸爸怕同学们议论我,从来不送我上学,家长会也很少露面。现在我想明白了,我爸爸是天

  底下最棒的父亲,我为爸爸感到自豪。我长大后也要学照相,一定要超过爸爸。”小燕燕调皮的话语,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你别看王师傅自己腿不方便是个残疾人,可他比健康的人勤快多了。他可能干了,是这里的‘秀才’。我们镇上拍照、摄像、修电脑、写材料都离不开他。有些残疾人没法来店里拍照,他就上门服务。王台镇湾子村一家有4个孩子残疾,想照证件相来不了,他亲自上门照去了,还全部免费。他是个热心肠的好人呢!”一位在店门口的妇女打开了话匣子。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就是父爱的深沉与含蓄。王师傅说,他喜欢摄影,他的相机除了用于工作外,更多的是用镜头记录两个女儿成长的过程。从女儿满月开始就为她们拍摄照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他的相机从传统胶卷傻瓜相机变成数码相机,也见证了女儿从矮到高、从瘦到胖、头发从短变长的成长历程,更见证着一位父亲细腻的爱。

  “你看,虽然岁月流逝,可是这一本本影集和电脑中储存的照片,正是我和两个女儿最珍贵的回忆。以后,我要继续提高拍照水平,为爱女留下更多美好难忘的镜头。将来我老了,这些照片是我和女儿共处幸福时光的最好见证。”王师傅翻看着女儿的照片,流露出一个父亲的绵绵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