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见闻
原标题:多方发力“拔穷根”
临夏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见闻
坑坑洼洼的进村泥泞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别致的新瓦房……一幅幅新农村建设的优美画卷映入眼帘。井沟乡何王村山大沟深、旱情严重,过去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何王村的变化只是临夏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临夏县因地制宜,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注重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全方位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使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该县围绕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及时调整扶贫开发思路,把贫困程度最深、工作难度最大、发展底子最薄的15个乡镇、31个村作为今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计划投资17.15亿元,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力争到年底减少贫困人口3.22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4.96%。“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我们抽调人员及驻村帮扶工作队挨家入户,面对面登记核实有关信息,并将贫困状况拍照片进行存档,做到精准识别。”县扶贫办负责人说。目前,全县已清理规范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户6455户、27025人,并对这些贫困村全部落实了帮扶单位,为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基础先行,打通精准扶贫障碍。基础设施始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年,该县按照省上提出的“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投资3800万元在19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在12个重点打造村计划投资2615.3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481户,硬化村社道路13.02公里。
如果说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是“面子”,那智力帮扶、产业扶贫、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就是“里子”,“里子”工程让贫困群众自己真正能“站”起来。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布鞋加工企业23家,生产布鞋102万双;培训农民工2.83万人(次),输转劳动力7.2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45亿。大力发展砖雕、木雕、藏式家具、藏式烤箱、葫芦雕刻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重台塬村是北塬片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共有12个合作社、392户、1820人,其中贫困户127户,贫困面达30%。为了帮助群众富起来,该村积极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利用双联惠农贷款、妇小贷、互助社借款等资金,发展3家布鞋加工厂,吸收农村妇女就地务工增收。
“没想到我这个身体残疾的人,还能在家门口挣个零花钱,减轻家庭负担,更主要的是我的心情好多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正在做布鞋的唐志芳激动地对记者说。
“我已经住进了新房,心里特别高兴,还要按照上级制定的致富路子,搞些养殖,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今年63岁的重台塬村上前社建档立卡户王玉青指着自己的新家告诉我们。
只有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穷根子”才能彻底拔掉。
掌子沟乡达沙村是一个回族、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多民族聚居村,现有7个社、245户1000人,贫困户111户498人。属高寒阴湿地区,耕地均为山旱地,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狭窄,脱贫致富任务艰巨。
如何破解群众增收致富的难题?该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坚持用“三条腿”走路的方式(政策性脱贫、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脱贫、养殖脱贫),增加群众收入,人均收入由去年的2786元将增加到现在的3390元,让贫困户自身产生“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
掌子沟乡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告诉记者:“我们村紧紧抓住党建这个‘领扣’,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整治不良行为,改善村风民风,让大家一心一意谋致富。”
为切实解决特困户和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姬家村创新扶贫模式,针对农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投资642.75万元修建特困户和弱势群体的安置点,安置35户,并实行集中供养,彻底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今年,莫泥沟乡姬家村总投资3133.05万元,主要实施了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和驻村干部不仅帮我们村修通了水泥路,盖起了幼儿园,还带领我们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新建了蜜蜂养殖场……”近日,姬家村村民听说记者来采访,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道路畅通了,产业兴旺了,生活有奔头了……这些村的变化,就是该县推进党建扶贫双联深度融合,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使扶贫扶到了根上、帮到了点子上,贫困村的面貌正在逐步改变,贫困户也迈开了美好生活的大步子。(记者 尹始学 张志强 通讯员 居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