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关停并转”换来碧水蓝天

23.02.2016  11:48

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又春栽。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明代诗人杨一清《过河州》一诗,寥寥数句,勾勒出了壮丽秀美的临夏城廓。今日的临夏州府所在地临夏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天蓝水绿、生态文明的新临夏市。

临夏市城区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4个镇、41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27个社区。耕地保有量58820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20025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资源匮乏,耕地稀少,人口密度3050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级市之一。面对现实,临夏市提出了打生态牌,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将砖瓦窑厂清理整顿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切入点,打响了淘汰升级产能落后的砖瓦窑厂“关停并转”战役。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该市共有砖瓦窑厂67家,其中轮窑机砖厂30家,小青砖瓦窑37家、48座,遍布城区四镇,在兰郎公路、刘临公路两旁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砖瓦窑厂建材企业,曾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据统计,该市砖瓦建材生产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每年上缴利税280多万元,使3000多人有了稳定收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环绕城市周边的砖瓦窑厂,发展弊端日渐显现。由于砖瓦窑厂占用及耗费的最大资源是土地,在临夏市约占2300多亩,尤其是排放煤烟粉尘,致使空气质量恶化,其次是“脏、乱、差”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之殇。落后粗放的产能,既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相悖,也与先进生产力极不适应。

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临夏市被列为第三批暨2010年底前在城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城市之一。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砖瓦窑厂的规范整顿,自2007年以来,临夏市先后对枹罕、城郊等镇18家砖瓦窑厂的采矿许可证依法予以吊销。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打造人文宜居城市生态环境。2013年5月,州上作出了搬迁转移临夏市周边砖瓦窑厂的决定。至此,临夏市砖瓦窑厂专项整治搬迁、转产、关停工作全面启动。

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刻不容缓。由临夏市国土、工商、环保、安监、电力、镇政府组成的市砖瓦窑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保护环境、疏堵结合、产业升级、保障需求、利益兼顾”的原则和目标,实施砖瓦窑厂清理整顿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各镇关闭拆除砖瓦窑厂工作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纳入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同时,州上成立了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临夏市周边山区粘土资源进行调查,委托有资质单位对拟选搬迁安置区域的土质进行分析化验和资源储量评估,最终确定将东乡县牙沟区域和临夏县榆林沟区域作为搬迁及建设建材产业园区的选址,确定道路、供水、供电设施改造及征地拆迁,招商引进投资主体,新建企业注册登记、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审核等工作任务由县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根据砖瓦窑厂生产企业不同情况,实行一户企业一个整治方案。对拆除砖窑的在原址进行转型转产;对改造升级的砖瓦窑厂向东乡县牙沟建材园区搬迁;关停拆除后,对土地进行复耕,交还农民。 政府筹措补助资金约5000万元,对企业进行补助。目前,全市67家砖瓦窑厂已全部拆除完毕,已发放补助资金2012万元,5家砖瓦窑厂已转产成功,编制完成了19家砖瓦窑厂的土地复耕方案,复垦面积1313.22亩,项目概算总投资1050.6万元,其中7家窑厂土地复垦已完成,土地复垦面积478.9亩,铺垫粘土16.3万立方,修建渠道1659米。

砖瓦窑厂搬迁、转产、关停拆除后,生态、经济、社会多层面、立体的综合效益凸显。据临夏市国土资源局测算统计,全市砖瓦窑厂每年仅粘土资源耗用13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毁田3500多亩。随着砖瓦窑厂关停拆除,粘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杜绝了煤尘粉尘污染,极大地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优化了绿色发展布局,盘活了土地资源;一些企业搬迁后,生产技术实现了改造升级,促进了新型环保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砖瓦窑厂企业积极响应上级决策部署,整个清理整顿过程未发生一起矛盾纠纷和企业上访事件,实现了和谐清理、有序整顿。凝心聚力谋划全局,为打造临夏的碧水蓝天,推动临夏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临夏州环保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