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餐 产业引擎 ——临夏州2016年州庆重点建设项目回眸
大夏河景观带、八坊十三巷、临夏大剧院、临夏体育场、临夏体育馆、临夏博物馆,是今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州庆重点建设项目。如今,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新场所、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冬日的大夏河水,流过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形成连续的景观水域,波光粼粼,水鸟翱翔,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么美丽的景观,真让人看不够啊!”家住临夏市红园新村的居民周建成,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亲水平台看风景,老人溜达一圈,感慨良多。两个孩子久久不愿回去,说要看得仔细点写作文呢。
“过去缺乏治理,有很多隐患,如今有了6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形成宽阔的水面,对市区小气候的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夏市水电局负责人介绍说。
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防洪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成11座水力自控翻板闸坝、两座集提水灌溉与景观效果于一体的水车及亲水平台路面、墙面美化亮化工程,既为临夏州庆增添风采,又为广大市民带来方便。
临夏人爱牡丹、也爱菊花,临夏牡丹有名气,菊花同样有名气。上世纪80年代,连续几年在临夏市举办菊花节,规模不小,今年临夏州庆期间,临夏菊花引人入胜。临夏市园林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大夏河两岸6万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全部栽植郁金香、大花飞燕草和菊花,让大夏河两岸春、夏、秋三季都有鲜花。”
一江碧水映河州,满眼鲜花扮古城。这一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大夏河生态环境,营造了人水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拉动旅游等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坊十三巷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慕名来到临夏。
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是临夏州庆项目,也是改善民生项目。过去,这里的5623户17561人居住在总面积不到1.2平方公里的砖瓦平房里,其中有很多危房;原有两三米宽的巷道,没有排水设施,没有路灯。穿巷而过的红水河,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臭水河”“垃圾河”。
项目实施后,临夏市对新西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街区。对红水河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碧水清流的“月亮湾”模样。对所有巷内道路、管网、立面风貌进行保护改造,重点打造大旮巷“样板第一巷”。
大旮巷居民马颜萍告别危房,住上了新房,还开了一家手工缝纫店。马颜萍的邻居马麦燕、马苏米同样有了新住房,还有了自己的铺面,生活一下子都变好了。长期工作在这里的八坊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组组长马晓梅说:“看到一户户居民受益项目建设,摆脱贫困生活,我们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八坊十三巷重点打造的八坊民俗馆、手工艺馆、八坊人物故事馆,应用砖雕、木雕、铜雕、泥塑、彩绘等多种工艺,集中展现了临夏特有的牡丹、葫芦、地毯、擀毡、美食、武术、花儿、古玩等多种文化元素,成为临夏旅游的新坐标。从10月1日试运行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5万人次。
临夏大剧院、临夏体育馆、临夏体育场和临夏博物馆项目建设,也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新落成的临夏大剧院,接连上演了《布楞沟的春天》《大梦敦煌》等大型剧目23场,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现在正准备元旦、春节等多场晚会。
有了临夏体育馆、临夏体育场,临夏就可以承办2018年全省运动会。临夏市文体场馆综合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临夏体育馆、临夏体育场在州庆期间举办了运动会,运动员和观众反映非常好。我们正在筹备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篮球赛,临夏州运动会等十多场赛事,让运动员赛出水平,让观众大饱眼福。”
临夏博物馆建成后,成功举办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两个月来观众络绎不绝,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回眸一个个州庆项目,庆祝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喜气仍未褪去,新的喜悦又漾荡在心头。(记者邹海林 通讯员赵怀斌 马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