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综述

23.04.2015  09:49

  原标题:聚力打造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综述

  临夏州历史悠久,史前文明高度发达。这里遗迹和物质文化遗存丰富,被称为“古动物的伊甸园”。出土于黄河之滨太极湖畔、形成于1亿7千万年前的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蜚声中外;和政哺乳动物化石群雄居欧亚,世界罕见,占据六项世界之最。

  这里也是闻名天下的“中国彩陶之乡”。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因最早在这里发现而命名;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彩陶王”的国宝就出土于临夏。

  临夏州同时也是有名的“中国花儿之乡”和“古典建筑的博览园”。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境内清真寺、唤醒阁等民族建筑风格迥异,使人恍然走进“天方夜谭”中的神话世界。

  近年,该州抢抓国家和省上大力倡导和扶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在挖掘特有文化资源、培植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增长23%以上。去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增长25.58%,增幅全省第一。

    文化“祖业”:大手笔保护传承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是保护传承。临夏州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挖掘、整理和开发。

  该州策划并成功申报了一批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申报争取,广河县半山遗址、积石山县新庄坪遗址、康乐县边家林遗址3处古遗址和临夏市东公馆与蝴蝶楼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靖炳灵寺石窟成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的甘肃境内5处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夏州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临夏市东公馆消防工程项目经费分别为120万元、190万元、302万元,项目资金已全部到位。

  开展非遗普查、保护和申报工作,建立了非遗保护体系。全州已普查非遗线索687条、整理非遗项目214项,成功申报世界级代表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名录11项、省级代表名录24项、州级代表名录119项。为了传承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举办了两届花儿艺术节,借助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花儿文化艺术之乡”有利时机,以地方立法方式对以花儿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

  重点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和村寨,实施了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改造工程、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历史文化名镇抢救保护、东乡坪庄乡韩则岭民族村保护等工程。八坊十三巷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是临夏最能体现回族特色的古街区,项目总投资3.4亿元,规划占地0.41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投资过亿元。临夏市枹罕镇拜家回族村和东乡县坪庄乡韩则岭东乡族村已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注重文艺作品传承保护,重点对东乡县国家珍稀文物《古兰经》手抄本进行了保护、整理及影印出版,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临夏大辞典》、新修编的《临夏州地方志》即将出版;《东乡族族源》、《河州回族宴席曲》等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书籍先后编辑出版;拍摄制作了《印象临夏》、《多彩临夏》等专题片100多部。

    文化事业:斥巨资落实惠民工程

  公共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惠民,落脚点也在惠民。近年临夏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本任务,注重总体谋划、顶层设计,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全面建成。

  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各县市文化馆、图书馆,1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今年全州所有“三馆”建设要基本达标,建成62个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书屋以及1149个村文化活动室等一批基层文化项目,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全覆盖。

  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重点项目,提升了临夏文化品位。分别投资4472万元、6987万元的州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楼、州博物馆已基本完成;建成了投资2.6亿元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三期馆和投资1.82亿元的桦林地质公园等项目,至此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二、三期馆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现馆藏各类化石标本3万多件;实施了投资2.87亿元的临夏民族大剧院和投资3.6亿元的永靖水电博览园项目。

  永靖水电博览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该项目按照“近水、理水、乐水”理念,分入口商业服务区、治水名人园区、港航配套服务区、治水文化展示区四大功能区,将于今年5月全面建成使用。

  加大乡村舞台建设力度,研究制定了《临夏州“乡村舞台”建设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乡村舞台”建设工作推进会,结合新农村建设、“双联”行动、基层党建等工作,全面整合资源,建成了123个“乡村舞台”试点村和352个推广村;依托“千台大戏送农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舞蹈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反邪教警示教育等活动。

  启动实施临夏州“五个一”文艺创作工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花儿为什么这么美”的命题,着力实施了以“创作一部报告文学集、一台花儿歌舞剧(组歌)、一首州县歌为主题的歌曲集、一部电影电视剧(系列纪录片)、一本摄影集”为主的“五个一”文艺创作工程,展示“临夏速度”、临夏巨变和临夏魅力。

    文化产业:项目支撑促发展

  2014年,临夏州文化产业完成投资额10.06亿元;招商引资完成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78.7亿元,到位资金3.9亿元,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17.34亿元,文化产业机构数为294个,从业人员近万人。

  建基地扩规模,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临夏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认真规划国家级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项目和伊斯兰文化、古动物化石、黄河山水文化体验区三大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建设花儿传承、砖雕生产、彩陶复制品等八大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核心区规划占地1000亩,主要建设主题大门、星月广场、人文历史综合展示馆和世界十大清真寺微缩景观(世界穆斯林之窗)、伊斯兰十大民族文化村、古玩民俗城、动漫影视城、清真食品商业街区和民族特需用品商业街区等,突出世界穆斯林之窗和伊斯兰十大民族文化村两个重点。现已完成规划、征地、三通等前期工作,成功招商引资30亿元,已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主动融入全省文化圈。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组织储备申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项目9大类85项,计划总投资182.98亿元;确定了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黄河三峡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广河齐家文化园建设项目、莲花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中国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临夏州还研究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26条”,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大力发展砖雕、雕刻葫芦、民间刺绣、彩陶复制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通过积极申报,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甘肃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临夏市兴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甘肃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有力带动了小中型文化产业、民族传统文化企业发展。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临夏知名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展节会文化,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花儿艺术节”、“古动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国际研讨会”、“中华龙舟大赛(甘肃·永靖站)”、“清真食品与民族用品交易大会暨全国清真小吃和名宴大奖赛”、河州牡丹——砖雕艺术节”、“中国?临夏(黄河三峡)超级六项山地户外挑战赛”、全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中国·临夏绿色农产品交易会”等节会。连续两年与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伊朗库姆市举办国际清真产业和清真食品展示展销活动,提升了临夏知名度,促进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去年旅游综合收入30.7亿元,增长26.1%。(记者 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