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势增长中谋求逆袭——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查

20.05.2015  10:44

  原标题:在逆势增长中谋求逆袭——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查

  新华社记者 谭飞 王衡 张玉洁

  在经济下行压力中,甘肃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实现了持续逆势增长,增速远超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连年稳步上升,其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从2013年的7.2%、去年的10%提高至今年的12%。长期以来结构单一、产业偏“重”的甘肃经济,涌动着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正能量。

  逆势增长

  新标准化厂房、新办公住宅楼,已经让人看不出这是一家建厂60多年的老企业——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厂区,用16个月完成了从兰州市区向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搬迁和建设。

  作为我国石化机械行业的先行者,兰石集团生产的抽油机和炼化设备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5%和30%,是“装备中国功勋企业”。搬迁和行业增速下滑也挡不住兰石集团逆势增长的势头,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增长61%,增速位居甘肃工业企业首位;实现利润5.56亿元,增长473%。

  搬迁不仅让企业换新颜,更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高端装备产业园新增大型高端设备3000余台(套),数显数控化率达80%以上,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兰石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张栓印说:“今年以来,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翻了1倍,营业收入、利润也快速增长,今年准备再新招上千名员工。”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崛起了一批像兰石集团一样的企业,有的虽然也受经济下行影响,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有力抗击了经济下行压力。

  我国最大的镍生产企业金川集团旗下的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四氧化三钴在我国电池正极材料中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总经理常全忠说:“去年我们销售收入不足集团总量的4%,但净利润占到集团的七分之一。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9.53%和260%。”

  据甘肃省统计局介绍,今年一季度甘肃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14.5%,比全省工业平均增速高出6.9个百分点。

  抓住少数

  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32名员工的“小”企业,其新生牛血清产量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去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人均600多万元。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小微企业,民海生物潜行发展10年后,如今到了一个爆发期:公司销售收入、税收连续3年增幅在100%以上。总经理马忠仁说:“面对国内血清市场需求每年10%的增速,我们过去只能干着急,现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不久前,民海生物获得了2400万元的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财政投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难题得到解决。兰州金川新材料公司也获得了4000万元的财政投资。

  2014年,甘肃省提出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8大领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漫天撒网,而是要抓住“关键少数”。2014年10月,民海生物、金川新材料等16家企业成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遴选标准不仅要看销售收入、利税等硬指标,更要看企业的成长性和产业前景。”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巨有谦说,对这些骨干企业,政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加以重点扶持,帮助其快速成长。

  清障搭台

  4月24日,甘肃省与北京大学签署协议,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兰(州)白(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此前,上海张江高科已在试验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业创新平台。兰州市、白银市汇聚了甘肃科技创新资源的近三分之二,有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等4大平台。2014年11月,科技部支持甘肃省组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担聚集创业创新资源重任。

  “科技创新资源不会主动流向落后地区。”巨有谦说,甘肃等西部落后地区打造创业创新平台,既要积极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经验,更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深化改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甘肃一方面整合现有财政资金,设立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20亿元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另一方面创新投入方式,以政府投入作为母体基金,通过投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采访中,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士有一个共识: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未来必然面临风险和挑战,必须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唯如此,才能实现从当前逆势增长到逆袭的飞跃。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