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药材“甘肃品牌”需警惕盲目种植

09.04.2015  03:04

    近日,据媒体报道,甘肃省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旨在打造甘肃道地药材品牌,提升甘肃道地药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方案》指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立足我省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本着“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同时,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高水平加工、品牌化经营,大胆开展先行先试。

    应当说,《方案》的出台很及时,不失为政府拯救甘肃中药材市场的重要举措。此前就有媒体调查称,过去的一年,甘肃省部分中药材价格大跌,进入2015年,这一轮下降的行情并没有改观。库存量大,种植面积减少,地产三大品苗子销售下滑幅度大,是目前我省中药材面临的又一大困局。

    中药材行情有句俗话,“三年升,三年降,不升不降又三年。”如果中药材行情的这句俗话真的反映了中药材市场的变化规律,那么,从2014年开始的行情大跌,显然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前面还是一派“熊途漫漫”,什么时候还能赢得“牛市”重返?谁也说不清。

    一直以来,甘肃的中药材远近闻名,为许多药农脱贫致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及2014年甘肃从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来看都居全国首位。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销售遭遇滑铁卢,甚至部分药材价格高台跳水,我省地产优势品种三七、党参、当归等大宗家种品种价格已经拦腰砍断。这一年多,我省地产中药材大部分价格降幅都在20%以上,其中党参价格降幅最大,比同期下降70%—80%。

    究其原因,最突出的就是盲目种植扩张。目前甘肃药农绝大多数都是一家一户在进行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而多数药农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驾驭市场的经验,信息收集的渠道非常有限,没有预测市场行情的习惯、条件与能力,一般都只能跟风生产,看到行情好时大家一哄而上,不能理性看待供求关系的变化,小生产与变幻无常的大市场之间的无法适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甘肃中药材种植还存在滥施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使中药材品质下降的问题。此外,目前甘肃中药产业面临着“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无明显改善,产业亟待升级;中医药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规范;存在新品种开发及技术投入不足等一系列瓶颈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解决盲目种植的突出问题,首先要通过宣传、培训、讲座等方式向药农了解市场需求,降低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加强信息引导,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形式,引导药农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并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优惠与扶持。

    此外,要打造“甘肃品牌”就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拓展中医药产业内涵,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甘肃中药材信息系统和检测检验系统;支持道地大宗中药材研究,制定品种标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业组织、特色中药园给予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