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学思践悟专栏(八)

27.04.2015  13:42

 

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之三

以创新为动力

探索专项巡视 实现全覆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全覆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表明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空白,这本身就是震慑。

  方式要跟着任务变。过去我们只搞常规巡视,巡视时间比较长,一个省一般要3个月。那么多中央部门,以前不去巡视,按照全覆盖的要求今后也要巡视。列入中央巡视组巡视范围的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280多个,列入省一级巡视范围的对象也不少,如果按照过去常规的方法,怎么可能在一届5年内把所有对象巡视一遍?只有开动脑筋、与时俱进,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才能逐步做到全覆盖。

  转职能就得转方式。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发现问题的总要求,不断创新巡视方式。过去巡视组进入被巡视单位后,就被安排进了既定程序,巡视对象把巡视组摸得一清二楚,巡视效果就大打折扣。2013年,第一轮巡视就探索实行“三个不固定”,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和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巡视组长不搞铁帽子,一次一授权,建立和完善组长库。2014年在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全覆盖的同时,又探索开展了专项巡视。专项巡视不是简单的变换名称,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哪里有情况就巡视哪里,机动灵活、出其不意、直奔主题,冲着具体的人或事去,让人摸不着规律,在较短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大大增强了震慑力。这不就发挥了利剑作用吗?今年,中央巡视组要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管金融企业的巡视全覆盖,方式方法又要随着任务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年的发展中,同类企业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具有共性,发展经验相互共享,毛病也互相传染。因此,我们实行“一托二”,每轮一个组巡视两家,13个组同类同步安排、分批集中汇报。分领域、分类别巡视,这是巡视工作的又一次重要创新,更有利于发现共性问题,破解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难题。

  仅仅有方式的改变还是不够的,组织制度创新必须跟上。有人提出,实现全覆盖就要增加编制、多设几个巡视组。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实现全覆盖必须充实力量,但不能一味地加人。去年,在未向中央要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将中央巡视组增加至13个,解决了干部配备不足的问题。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实力量,从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监事会和省区市纪委、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抽调干部,参加到巡视工作中来。历史上四品、五品官照样当钦差,只要有中央授权,有责任担当,级别低一些的也能当组长;只要有能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可以抽调到中央巡视组。

  全覆盖是决心,是努力的方向。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各省区市要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实力量、扩大范围,用好巡视成果。要求已经明确,中央做出了示范,关键在于落实。各省区市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向着全覆盖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之二

坚持方针 用好利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先全面从严治党。巡视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反腐败斗争的利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巡视工作的方针,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做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开展巡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十七大把这项制度写入党章。200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十八大要求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使巡视工作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强化。

  党中央对巡视工作高度重视,旗帜鲜明、领导有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听取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巡视专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作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中央巡视组在不到2年时间内,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了一轮,实现了全覆盖。根据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创新,探索开展专项巡视。巡视强度力度全面提升、效果显著,形成了有力震慑,在从严治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巡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使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收手收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5轮巡视,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和突出问题。山西塌方式腐败、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市党代会发生的有组织公款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发现的。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中,苏荣、朱明国、万庆良、金道铭、武长顺、秦玉海等40多人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发现的。发现问题是第一步,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去,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设指标、没有例外。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现在是真巡视、真发现问题,巡视组硬邦邦,剑指问题,不讲情面,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巡视发现的问题,有力印证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有的放矢的,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十分艰巨。巡视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拓展,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之一

发现问题 形成震慑

  党中央强调,巡视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是给党的肌体作“体检”,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剑指问题。无论是常规巡视还是专项巡视,这个目标都不变,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巡视要有威慑力,就不能面面俱到。一求全,重点就会泛化;一发散,问题就难以发现。过去巡视一个省,要走遍所有地级市,还要去工厂、下农村、进社区,地域经济发展、GDP、金融监管等样样都管,有的回来后还要推荐干部,甚至还对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提出建议。巡视组的责任是有限的,不可能通过一次巡视就把一个地方、单位的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巡视去发现。如果越巡越全,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形不成震慑。

  宁断一指,不伤九指。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深化“三转”,找准职责定位,聚焦聚焦再聚焦,围绕中心任务,紧扣“四个着力”,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腐败、作风、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要体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要求,用纪律的尺子去衡量,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找出来,发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盯住重点人、重点事,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有准备无把握之仗。巡视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功课、“备足弹药”,带着问题去巡视。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了解被巡视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根据巡视对象的不同特点,精心准备巡视方案,会同纪检、审计、信访等机关和部门,捋清巡视对象的问题线索。紧紧依靠被巡视党组织,让党委书记深入领会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听听他对哪些人、哪些事感到心里不踏实、不托底。要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同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交换意见,广泛接触干部群众,注意了解纪检、政法、审计机关发现的问题线索,对实名举报反映重要问题的要及时约谈,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关口前移,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尤其要盯住一把手,关注干部提拔、调动后出现的“马桶效应”。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把日常掌握的问题和巡视过程中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要对照各单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总结和督导报告,一一查找问题,看看是真整改还是假整改。

  窥一斑、见全豹。发现了问题,还要有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巡视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注重研究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见微知著,善于从一个问题线索中,发现被巡视对象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一般中找出重点,做到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巡视发现的问题越准,震慑作用就会越大、越持久。巡视的根本职责就是党内监督,必须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尖兵、纪律审查的前哨,让干坏事的人就此收手知止,让想干坏事的人感到害怕不敢伸手,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