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得有月饼,但别没有“月”只有“饼”

05.09.2014  17:37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又到月饼疯狂泛滥时。超市里是堆成山的月饼礼盒,电视节目里是铺天盖地的月饼广告,一些高档酒店里上演着热火朝天的豪华月饼销售,街头巷尾,不少人谈论着各色月饼味道的好坏,中秋节也无法避免成为吃货消费节日,月饼似乎成为人们与中秋节的唯一紧密联系。中秋节除了月饼,还剩下了什么?

  中秋节,很多人忙着送月饼,但是没有利益的、仅仅是单纯的人情往来的送月饼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裹挟着“钱来钱往”、“权来权往”的“人来人往”,名义上送的是喷香的月饼,但是分明却又散发着不可告人的铜臭味,一个意味深长的“”字道出了中秋节的几多灰色内涵,送月饼之意不在“”,而在乎获得一种交换,一个期权的恩赐和一种亲密物质关系的建立,中秋节似乎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原本的内涵轨道。

  抛开月饼裹挟的腐败味道以外,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对于中秋节的理解也似乎越来越消费化,中秋节就是吃个月饼,品尝不同月饼的滋味,根本无心欣赏那一轮明月带给我们的清净之感,国庆节至多也就是在车上插个小红旗,根本没有时间想一想国庆节的国家自豪感、神圣感和感恩感,将这两个节日变成了和周末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普通节日,让旅游、会友和吃饭成了节日的重要事情,这样下去,让节庆失去了原本的初衷,只有物质的饕餮,没有精神的追思,只见时间上的节日,不见实际意义上的节日,对节日的敷衍,对节日的荒废,让节日的审美疲劳一年一年胜过一年,节庆最终会走向衰落。

  中秋节,商家喜欢盘点月饼收入的多寡,旅游部门盘点旅游得失,不管是中秋节还是春节,不管是清明节还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不管是端午节还是国庆节,除过“吃月饼”,“吃腊八”,“吃粽子”和旅游意外,节日似乎就成了文化承载的空壳,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应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但是这样的节日内蕴已经渐行渐远,更多的沦为“”和“”,至于节日的童心也已经被功利化的“成(成人)心”所吞噬。

  中秋节,赏月雅致比吃月饼更需要,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和中国人的人文情愫水乳交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的人文化认知,人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得以激发。而今年中秋,月亮最圆的时刻出现在9月19日19时13分,中秋节当天!而下一次“月圆在中秋”,要等到8年后的2021年9月21日。除了最圆月亮,9月还可以看到御夫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还可观赏到“三星伴月”等天象。9月的夜空,很浪漫!

  中秋节还是一个文化时节点的节日。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一年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中秋节来回忆和展望,对着明月明志和铭记,让生活更多了清清爽爽的憧憬。

  当然,中秋节最重要的文化内蕴是团圆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强化宗族亲戚乃至民族大团结和凝聚力的最好契机,因此,中秋节,别只有吃月饼而无其他,别无“”只有“”,赏月雅致比吃月饼更需要,还是多些文化遐思好,中秋节除了月饼,还剩下什么文化内涵?这是一道节庆文化的严肃考题,不仅考验国家节庆文化的管理和拯救智慧,也考验着普通民众的节庆素养。

  文/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