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育也要“强筋补钙”

30.05.2016  10:56

    5月26日,兰州市2016年中考体育正式开考。记者在兰州六中考点了解到,考试项目“引体向上”首日过半的考生都是零分。这位负责人表示,体育中考的延伸意义就在于让考生加强平时的体育锻炼。(相关报道见5月27日《兰州日报》六版)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和现象,已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尽管2007年国家教育部门就开始要求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仍有一些学校习惯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一些学校害怕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引发家校纠纷,为了迎合家长“应试教育下文化课至上”的需求,不让孩子课间撒欢,甚至连午休时间都让学生统一趴在课桌上休息。于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过度保守之中,学生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少学生懒于活动筋骨,体育教育几乎到了被遗忘的边缘。

    事实上,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锻炼与休息,非同小可,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从长远看,还关系到一代人的全面成长。同时,一件事要做得好,观念和资源这两个必备条件必须要跟上。中小学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观念上来说,应当明确体育课在基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取代的意义。为此,需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教育者不能只忧虑不思考对策、不采取措施;教育部门也不能只发通知、下文件,而要走出办公室督促学校落实文件,确保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与锻炼效果。而要做到这些,不仅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还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为孩子学业减负,打破应试语境,让家长与孩子切实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与乐趣。真正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向体育场。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应当给予中小学体育教育充分的资源。由于数十年日积月累的边缘地位,中小学体育资源的“欠债”是非常严重的,包括资金、师资、场地、时间各个方面。尤其是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因此,要切实加大体育师资投入,要让学生上好体育课,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体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专业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各学校选聘更多的有专业技能的教师。体育考试分数并不纳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这导致部分学校不愿意增加体育师资投入。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认识,通过多种渠道争取优秀体育师资力量。例如,相关部门鼓励从退役足球、篮球运动员中挑选体育教师,充实到教育队伍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孩子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就给孩子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蹦蹦跳跳不是素质教育,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体育承载着教育的希望,绝不能弱化和忽视,而必须着力强化,让其成为孩子们的日常,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入鲜活血液和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