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黄土奥秘助力西部发展 ——2016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侧记
开幕式现场
王思敬院士
戴金星院士
8月13日至15日,由6位两院院士领衔,近百位国内外黄土地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集聚庆阳,举行“2016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研究黄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北方黄土地区一直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黄土中“记录”了环境变化与黄土文明交织演进的历史,是判别环境变化历史和未来趋势的宝贵参考。黄土高原既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农牧业发展的典型区域和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也是我国当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核心地带。
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许多重大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等重要资源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亟须学者、管理者、科研人员与群众共同交流,重建环境变化历史,辨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判断环境变化的趋势与驱动因子,研讨工程与生态治理措施,提出黄土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黄土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思路、新办法。
张国伟院士
周卫健院士主持论坛暨研讨会开幕式。
为总结黄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我国黄土研究水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长安大学、庆阳市委市政府、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这次“2016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共商黄土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幕当天举行的报告会上,学者们分别围绕黄土古环境的变迁、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工程与示范、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水文效应等方面作主题报告。
8月14日,与会专家分五个小组,分别围绕黄土自然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黄土生态环境变化与适应对策、黄土力学与工程、黄土高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黄土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五个专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和广泛交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关注西部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希望更多的科学家来到西部,共同保护、开发黄土高原,推动黄土科学基础研究及环境资源保护迈上新台阶。
这次论坛,既是引进先进科学理念推进黄土资源研究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黄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有益尝试。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次论坛,集百家之长、聚内外之智,找到黄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路径,掌握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黄土资源的科学规律,促进国内外黄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沟通,切实推动全国特别是甘肃黄土研究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传经送宝、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指导甘肃进一步做好黄土领域研究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庆阳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生态工程,倾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加强对黄土高原认知研究,推出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筹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黄土大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翻译成英文版本将在美国播出,第一次将黄土文明全面展示给了国人、推向世界。
安芷生院士
刘丛强院士
庆阳独特的黄土地貌,庆阳市创新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2015年9月初,周卫健、安芷生两位院士就曾带领考察团,对庆阳市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和水土流失以及科技合作进行考察。考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北郭塬村,西峰区彭原镇鄢旗坳村、温泉镇巨塬村,了解了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塬面和沟壑等地貌景观及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效,与水保、气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在了解掌握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和水土流失等方面数据的同时,还对庆阳市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以及黄土高原沟壑区、荒漠区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
在那次考察中,两位院士对庆阳市近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庆阳市初步实现了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次的论坛暨研讨会的召开,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会诊”和“论剑”。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表示,真诚希望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把庆阳作为永久性论坛会址,也真诚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校在庆阳建立研究基地和工作站。庆阳市将全力提供舒适便利的研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工作服务,共同为保护好、开发好这片黄土地作出应有贡献。栾克军认为,这次论坛顺应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契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将为实施黄土高原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方向、提供新指导。(记者先朝阳报道 通讯员赵彩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