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不利国计民生

27.06.2014  13:14

  原标题: 邱海平:中国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

    理论经济学(以下简称经济学)不仅是应用经济学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在整个高等教育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我国经济学及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学及教育基本上是前苏联经济学的中国版;上世纪70年代末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西方经济学开始重新登上中国大学的讲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并在事实上取代了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和话语权地位,我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存在严重西化倾向和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倾向表现在各个方面:在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围绕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程数量远远超过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专业的课程数量;开设这些课程的教师大多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或中文译本,而拒绝采用中国学者编著的教材(包括“马工程教材”);受教材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甚至没有科学的批判;在绝大多数经济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招生考试中,“西方经济学”所占考分达到2/3甚至4/5,等等。与此相对应,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严重边缘化。毫不夸张地说,我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已经在事实上蜕变成“西方经济学”专业了。

  一方面,在我国适当开展西方经济学教育,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不能完全否定和排斥西方经济学;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学教育过度西化存在严重危害甚至危险。

  经济学教育过度西化的最严重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青年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盲目迷信,以及对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崇拜,它极可能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从总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既定前提,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其基本信仰和主要结论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最终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因而,西方经济学从根本上是否定和反对公有制及社会主义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经济学理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逻辑,市场经济必须而且只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不存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正是一些西方国家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深刻原因之一,也是国内一些人一再公然提出全面私有化主张的理论依据。

  中国经济学教育存在的严重西化现象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大力改革与调整,使我国经济学教育的生态环境回归正常健康状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和主流地位的前提下,正确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使我国经济学教育能够真正实现其本质和根本目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