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18))
“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发表讲话,又一次提到了“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新常态”被提及了160余次。为什么说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把挑战变为机遇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在习近平的文章和讲话中,已经多次进行了阐释。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态”。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是常新常变的,中国经济也不例外。面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方面求“定”,保持平常心和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自信;另一方面求“变”,在变化中寻求创新、进步和突破,以万变应万变,这是一种智慧。
求“定”,是因为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客观状态”和“一种内在必然性”,所以我们要适应。求“变”,是因为“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
在新常态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他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在世界范围内,这一增速依然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在25%以上。
而不论是结构优化还是动力转化,都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23次谈到结构改革,包括供给侧改革、调结构等,62次谈到创新。供给侧改革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相吻合。显然,它们都会带来很多新机遇。
新常态需要改革
伴随着新常态而来的,还有新矛盾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习近平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现在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但只有“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曾坚定地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
在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正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而无论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