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兰州网12月11日消息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沉着,统筹施策,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7.4%,7.5%,7.3%……合理区间,起伏甚微,态势良好,今年前3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全年经济走势大局已定。
数字背后蕴深意。从定向调控到结构优化,从创新驱动到内需发力,2014年中国经济稳步前行,亮点频现,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态势,开创出新气象新格局。
2014,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并不明朗,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不定,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增加诸多变数。
审视国内,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旧矛盾与新问题交织,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
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增速跌入6个季度的谷底,实体经济成本高企,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三驾马车”拉动乏力……
一时间,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出台强刺激政策还是加快人民币升值?放缓改革步伐还是推迟转型升级目标?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4月25日,春意渐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会议向海内外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对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由酝酿逐步趋于成熟。
10多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底,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这是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
新常态意味着新考量——
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永远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即便是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说。
新常态蕴藏着新跨越——
长期以来,作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潜力亟待释放。
新常态催生着新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通过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
7月29日,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阐释——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取向——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到积极稳定对外贸易,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给,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走过春华,迎来秋实。盘点一年来中国经济走势,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航船平稳前行的信心。
前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12月5日,岁末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这是中国以自身实践对世界作出的自信宣示。
(本文引自《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