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词看懂中国经济入世15年

07.07.2015  11:33

    央视新闻评论http://blog.sina.com.cn/cctvpinglun

    亚投行协定签署,算是踩下油门、正式起步。这是2015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正一个肩膀担着经济下行压力、一个肩膀担着经济转型压力。15年前,中国人还刚刚站在入世的门槛上,增势强劲,这两种压力似乎都还在视线以外。而今,压力之下的中国经济参与者、推动者们,忙活的到底是什么?

    用专业语言的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论文、著作。如果用大爷大妈们都能大致听懂的话,不妨把中国经济这15年的变化,概括成四句话——

    首先,从“插班生”变成了“三好生”。

    “入世”入的是一整套规则体系。这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主流舞台上的“土著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国来了,身份是个“插班生”,一开始有点儿怯生生的。全班同学用掌声欢迎插班生的到来,但掌声只是一瞬间,只是客气客气。后来我们在班里遇见了不少关系不错的“同桌的你”,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遭遇“欺生”,也是家常便饭。

    15年后,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自己已经是班里的“三好生”。中国现在是多边贸易规则的坚定践行者,是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坚定推动者。反倒是有些“土著级”的老同学,如今对世贸规则采取不理不睬的消极态度,正揣着葫芦准备卖点儿别的药。

    其次,从“学生”变成了“同事”。

    在全球经济观察者眼中,中国经济增长数据飙高早已是常态。再帅的帅哥,天天在眼前晃,也容易看不出好来。所以中国经济稍一降速,有人就会拎出“中国崩溃论”,而对中国经济仍稳定领先世界的增势有点感觉麻木。好在,大多数中国人有自知之明,既不回避眼下正遭遇的难题,也不被各种“崩溃论”、“威胁论”给轻易忽悠了。

    入世那年,我们是学生。现在,学生本色并未完全褪去,在很多领域我们仍学途漫漫。但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中国已是世界经济主流角色群体中的一位新同事。同事,就是一起做事情,彼此平等,各有所长,处得好呢就互相帮忙,处不好呢也难免有人要折腾点儿“办公室政治”。亚投行,就是中国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整成的事。当年的“插班生”还做不成这事。而今,身边也难免有些掉进羡慕嫉妒恨的同事。由他去吧。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

    第三,从“小鱼”变成了“大鱼”。

    中国经济这15年,正是满脸青春痘“蹿个儿”的年纪。当年的“小鱼”变成了多么大的“大鱼”,有太多数据可以勾勒,在此不再赘述。大鱼有大鱼之喜,再不是那个可以被欺负的插班生了。大鱼也有大鱼之忧,家大业大,诉求复杂、利益交错,掉头不易、转型艰难。

    在国际金融界的水池子里,亚投行也是条大鱼。咱们不必假谦虚。亚投行起步资金就是千亿美元量级,能撬动上万亿美元的早期投资量。亚洲开发银行当年刚起步时,才20亿美元的身量。所以,亚投行有雄心要做点事儿,把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题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但请注意,中国和亚投行的同事们,并不想当“鲨鱼”——鲨鱼是来吃别人的,而亚投行是来跟新老伙伴们共事的。

    第四,从“金鱼”变成了“鲶鱼”。

    15年前中国入世,一句今天看来有点俗的话,就是“世界经济舞台上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是的,那时候的中国经济,是风景,被人看,被人赞赏,被人羡慕,被人嫉妒。而今,我们过了陶醉于“成为风景”的岁数了。

    从改革创新的意义上,中国经济现在是条“鲶鱼”。鲶鱼是来搅合的——不是把大家的好事搅合黄了,而是把沉闷的变革氛围搅合活了。所以,亚投行的诞生,就是在传统国际金融秩序的一潭半死不活的水里,开始体现一条鲶鱼的作用。在全球经济深刻转型的大势里,中国经济转型的脚步,也算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鲶鱼正划出的轨迹。

    世间万物,都不是绝对的。今天的中国经济,当了“三好生”,但还有很多功课学得比较吃力,“插班生”那种惴惴不安、如履薄冰的心态,还不能全扔掉;当了“同事”,也还要继续保持一些“学生”的谦逊,毕竟中国还是不均衡的发展中经济体;当了“大鱼”,也别忘了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新商业革命中,大鱼又会变会小鱼,况且我们这条大鱼,还算不上体格很健壮的“强鱼”;当了“鲶鱼”,搅合了一下,也别忘乎所以,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者的队列中,我们还是初来乍到的“插班生”。

    中国经济正遭遇的下行压力,本质上是转型压力。“三好生、同事、大鱼、鲶鱼”刚初见模样,其实都不好做。正因做得不易,更须看准方向。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