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风险

08.08.2014  11:02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经过奋发努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我们对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确实,前不久公布的二季度以及上半年经济数据也能够印证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向好。不过,当前,仍然有一些专家学者担心中国经济在下半年或将陷入通缩。笔者认为,这些担心似乎有些杞人忧天。

  通缩是经济衰退的表现

  所谓通缩,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萨缪尔森 的表述,是指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通缩应当是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表现,并且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通缩作为通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出现了全面、持续下降,比如四到六个月全面、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减少。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而长期的货币供给量不足,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也即需求不仅仅是指对商品和劳务需要的欲望,更注重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换言之,只有人们对商品和劳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否则就是无效需求。从宏观层面着眼,根据 凯恩斯 在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有效需求就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总需求。在考虑国外部门的条件下,有效需求由三大部分构成,即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前两者构成内需,后者构成外需。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有效需求产生影响。而有效需求的不足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由此可知,只要一国陷入了通缩,也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衰退。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过后,7.4%的GDP增速低于预期,让人们直呼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随之公布的4月份1.8%的CPI,让有些专家学者发出了中国面临通缩风险。加之6月中旬 央行 公布的5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元,较4月份的1169.21亿元降幅高达67%,以及7月上旬央行公布5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仅增加3.61亿元,环比骤降99%,为此市场认为全面降准、降息空间进一步扩大。而根据中国传统经验做法,每逢经济出现下行或存在下行压力时,人们就首先想到通过管理层适度放松银根,并且能够压低中长期利率,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资金供应。这既表明中国金融业及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中国金融以及中国金融调控政策的依赖和偏爱。可问题是,今非昔比。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正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就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情结中挣脱出来,不再简单以增长论英雄,坚持稳增长不是重回高增长,上速度不能留下“后遗症”。为此,未来的经济发展要一改传统的高投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四高”和低产出、低效率的“两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适度投资、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以及高效率的“三低一高一适度”的集约型增长模式,淡化经济增速,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强化经济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些,根本要靠创新宏观调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让中国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如此一来,传统的动辄启动刺激经济的宽松政策举措可能会失去往日的辉煌,而且边际效应递减。换言之,当前的中国经济只要不是出现了衰退,就不能搞所谓经济刺激政策。

  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风险

  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当前的中国经济究竟是否存在通缩风险。

  要判定此,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是否符合上述特征就可以了。首先,从宏观层面判断,根据国家 统计局 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7.4%的经济增速、超过7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2.3%的CPI涨幅、8.3%的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表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比较乐观,并未出现连续大幅下滑局面,就更不用说进入了经济衰退。而且,这些经济指标都是在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的,就更加难能可贵。

  其次,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2.3%,虽然低于3.5%的目标,但上半年除了4月份为1.8%外,其他月份均在2%以上,并未出现CPI连续下跌情况。再从PPI情况看,尽管2012年3月以来,我国PPI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有的重要产能行业价格下跌达2/3,似乎PPI与CPI出现了脱节,PPI还有将中国经济拉向通缩的倾向。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PPI在勾头向上,同比降幅也在不断收窄。而且,官方制造业PMI指数7月份达到51.7%,连续4个月回升,这又意味着,随着制造业的不断活跃,PPI还会继续向好。

  再次,从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比5月末高1.3个百分点,M2在不断增加。另外,从有效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止跌企稳,1-6月份增速为17.3%,比1-5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9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919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0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已经由负转正。而且,需求结构上也在不断改善,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内需对GDP的贡献是102.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根本不存在通缩风险。下半年要提高定向调控质量

  在下半年,稳增长还要继续倚重定向调控,并且要抓好落实,确保定向调控的质量和效益。因为毕竟6月末的M2余额已经突破120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中国M2/GDP已经达到了2左右。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5.74万亿元。从绝对增量来看,比去年同期多增6590亿元;1-6月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146亿元。按照这样的势头,从全年来看,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达到10万亿元左右,对应余额同比增速约14%;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将在18.5万亿元左右,年末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速约13.5%,狭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速在7.5%左右,这无形中就会增大下半年通胀压力。实际上,截至目前,用于稳增长的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从总量上讲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况且,货币政策定向宽松有半年左右的时滞,上半年的定向宽松,在下半年会逐步起效。因此,下半年,要想让定向调控政策措施真正发挥其适应性创新的作用,还需要主动作为,多策并举,“多枪连发”,找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等“靶点”,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简政放权鼓励投资创业、放开准入增强市场活力、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精准、果断发力,在发挥稳增长效果的同时,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惠及民生。对违规挪用资金搞控制性行业或项目投资的,应当加大查处力度。

  货币政策坚持定向宽松,但可以预调微调,边调控边观察,条件不成熟情况下,不宜全面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仍将作为灵活调节流动性、保持银行间利率平稳适度的主要方式,再贷款、再贴现、SLO、SLF以及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定向调节工具的使用频率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结构调整,包括加强对不久前推出的107号文、127号文、140号文、178号文以及35号文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引导包括货币信贷资金在内的社会融资着力流向实体经济。对于存量信贷资金,应继续扎实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工作,简化审核程序,提高发行效率,适当扩大基础资产范围,以此来盘活信贷存量,达到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对于通过两次定向降准以及通过再贷款投放的货币信贷资金增量,应严格按照定向降准的标准进行选择和把关,确保这些资金直指实体经济,打通正确用途的“最后一公里”,要防止释放资金变相流入楼市等政府调控领域。条件允许的话,政策可将“续贷”合理化,甚至可以允许适当地“借新还旧”,或将符合标准的“续贷”纳入正常类贷款,彻底打消实体经济对银行抽贷、断贷的担忧。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下半年金融调控能够更加有效,才能真正打通财政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血脉”,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通过远近结合的调控,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也能够顺利实现。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