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电影论坛:专家共叙“中国故事与中国梦”

25.09.2014  13:03

人民网兰州9月25日电(记者 郭颂霞)在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期间举行的2014中国电影论坛上,来自国内学界、业界的专家以“中国故事与中国梦”为主题,各抒己见,共叙中国电影的发展。他们发言的观点多样,视角独特,为中国电影发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于故事性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专家们已有共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特别强调了在电影中讲故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面临着可能开启一个辉煌前景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人应该认识到,有效地运用电影手段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于,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而对于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和怎样通过电影讲述中国故事,专家们的侧重点则各有不同。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陈犀禾以《中国人文精神传承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研究》为题,认为中国电影应该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优秀遗产,避免过度追求商品化和消费主义的趋势,从而推进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大银幕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而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秘书长舒克的论文题目为《“中国梦”呼吁本民族之民俗电影》。他观察到:各类民俗节日已受到电影圈内有识之士的关注,将其添加到新的“档期”组合当中。比如在中国传统古历“七夕节”营造“中国式恋爱”新档期,还有清明节的“清明档”,端午节的“端午档”,中秋节的“中秋档”等等。

他认为在这些新档期形成的同时,却并没有相应的、与之匹配的、表现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电影产品出现,呼吁符合我们民族特点的“民俗电影” 出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同样认为我国电影的本土化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化是本土化地,是有历史和传承的。当代电影的发展并非只要票房一上去就马到成功立刻腾飞起来。当代电影如何体现文化自觉,追求创新实践,直面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值得反思。“中国化”的提出在当下电影生态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同时指出互联网的跨界思维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中国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多产业联动赋予了电影产业新的空间。重视和利用好这些新的机遇就会获得不断的发展。

事实上,互联网、新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一直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这次论坛上,来自上海的大学的青年学者鲜佳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的副所长赵卫防等多位学者都专门将讨论了中国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状况和策略。

赵卫防以《多媒介互动语境下国产电影中的“中国叙事”》讨论了互联网及其引发的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电影和网络小说、电脑游戏、电视栏目等不同媒介之间产生的跨界整合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他列举了网络文学被拍成电影的例子,认为大数据时代脱胎于网络文学的中国电影,较原网络小说文本更体现出“讲述中国故事”的当下性和本土性,但也显现出了题材同质化和盲目改编的问题。

他还注意由名牌电视栏目改编的国产电影日益增多,这些影片也体现了较强的“中国叙事”性,但口碑与票房却差别很大。认为这种跨界整合必须努力遵循“中国叙事”以及尊重电影艺术规律。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鲜佳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转变,认为中国网民有其特定的构成,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等互联网环境中的文娱形式,已经培养出一批固定的文化消费群体,而此群体亦与电影观众高度重合。

而电影与它们的跨界互动和产业融合,带来了电影创作的平民倾向、娱乐诉求、即时互动等特质的转变。而“大数据”的运用,也带来了电影创作在受众定位、剧本规划、营销发行等多方面重心的转变,可以帮助电影创作人员讲述出源于日常生活、靠近观众心理的“中国故事”。

对于目前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专家们也进行了把脉。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教授李亦中通过梳理我国的国产电影,指出我们的电影目前还缺少新闻故事、职业故事、司法故事、科学故事以及有连续性的故事。而这种缺失使得我国影坛的面临着创作题材不够丰富多样,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的问题,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中国电影业从“做大”到“做强”,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慧瑜提出: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中国梦更像一种方法和视野,是一种理解当下的中国、中国的过去以及未来的方法和视野。因此,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电影与中国梦的关系。第一、认识当下中国与新的电影体制;第二、理解中国的过去和中国电影的传统;第三、中国梦与中国电影的未来。

他认为虽然经过十余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二大电影消费国,但是相比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好莱坞作为呈现美国梦的重要媒介,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讲述美国价值和特定民族精神的影像表述,而中国电影能否也承担起讲述中国梦的文化使命和影像自觉将是建设中国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列举了网络文学被拍成电影的例子,认为大数据时代脱胎于网络文学的中国电影,较原网络小说文本更体现出“讲述中国故事”的当下性和本土性,但也显现出了题材同质化和盲目改编的问题。

他还注意由名牌电视栏目改编的国产电影日益增多,这些影片也体现了较强的“中国叙事”性,但口碑与票房却差别很大。认为这种跨界整合必须努力遵循“中国叙事”以及尊重电影艺术规律。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鲜佳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转变,认为中国网民有其特定的构成,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等互联网环境中的文娱形式,已经培养出一批固定的文化消费群体,而此群体亦与电影观众高度重合。

而电影与它们的跨界互动和产业融合,带来了电影创作的平民倾向、娱乐诉求、即时互动等特质的转变。而“大数据”的运用,也带来了电影创作在受众定位、剧本规划、营销发行等多方面重心的转变,可以帮助电影创作人员讲述出源于日常生活、靠近观众心理的“中国故事”。

对于目前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专家们也进行了把脉。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教授李亦中通过梳理我国的国产电影,指出我们的电影目前还缺少新闻故事、职业故事、司法故事、科学故事以及有连续性的故事。而这种缺失使得我国影坛的面临着创作题材不够丰富多样,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的问题,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中国电影业从“做大”到“做强”,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慧瑜提出: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中国梦更像一种方法和视野,是一种理解当下的中国、中国的过去以及未来的方法和视野。因此,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电影与中国梦的关系。第一、认识当下中国与新的电影体制;第二、理解中国的过去和中国电影的传统;第三、中国梦与中国电影的未来。

他认为虽然经过十余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二大电影消费国,但是相比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好莱坞作为呈现美国梦的重要媒介,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讲述美国价值和特定民族精神的影像表述,而中国电影能否也承担起讲述中国梦的文化使命和影像自觉将是建设中国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