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甘肃谋深抓实 扶贫攻坚 吹响冲锋号 打好组合拳

24.03.2016  11:58

核心提示:在陇原大地如火如荼深入开展的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是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的最大亮点,是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在双联行动推动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难得的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精神面貌的变化,脱贫致富的心气提高很多,实现小康的自信增强很多,发展生产的办法途径突破很多,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关系融洽很多,让陇原大地那些贫瘠的黄土地上,四处洋溢着和谐的生机……

本网记者 刘培文

扶贫攻坚 “十二五”期间减贫525万人

2015年11月23日上午,甘肃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向全委会做工作报告,并就起草《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作了说明。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深抓实,扶贫攻坚,过去5年累积减贫525万人。

具体报告显示:2011年底,甘肃省贫困人口为84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0.5%;到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将减少到了317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5%左右。“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累积减贫525万人,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脱贫路子。

2015年,甘肃省委在实施“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着眼解决扶贫政策碎片化、工作措施散漫化、驻村力量分散化的问题,围绕促进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谋划并出台实施了“1+17”精准扶贫方案,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目前,已经建立了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识别出的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实施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此外,甘肃还实施一期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的小额信贷支持,已累计为23.5万贫困户发放126.31亿元贷款,培育富民产业。还按照省市县三级每村投入50万元的标准,加快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建设,年内可实现对全省贫困村的藏区有贫困人口行政村的全覆盖。

甘肃省还建立了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对脱贫“摘帽”成绩突出的市县乡领导干部予以重用,对减贫成效不明显的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甘肃省对2014年扶贫开发业绩突出的8名县委书记予以了提拔重用、10名县长转任县委书记,对考核“一般”的3个县6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组织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警示作用,在全省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扶贫工作氛围。

谋深抓实 庆阳老区扶贫开新花

甘肃的革命老区由于山高、水少等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1+17”方案,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争取各方面资金,开展双联行动,庆阳花池县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引入富民产业,打响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战。

到县城要靠双腿走上一个半小时;花一百块钱买上全家半个月约56只铁桶的水;电经常弱得带不动电视、铡草机;住在已经开裂的危土窑。”乔川乡黄蒿掌村村民高小平向记者描述以前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华池县已完成通村柏油路、通组砂石路,入户路还在建设当中;“三水汇源苞”工程让村民有望吃上安全水、便宜水;电压稳定,能随时看上电视、用上铡草机,住进贷款建的新房;推土修梯田,推广全膜种玉米;2800株免费的龙皇大杏树苗,是村民创收的另一条路……偏远山区水、路、房、电及脱贫产业得到改善,脱贫不再是梦。

刘坪村村支书刘仲旺满意地说,当了这么多年的村主任,没想到能建设得这么好,当初一块砖六毛钱,现在路通了,一块砖才四毛钱。

省检察院带动我脱了贫,我不能忘了,我也可以带一户半户。”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胡光林说。2013年甘肃省检察院路志强来到胡光林家,并给他算了笔账,一年种粮有多少收成,打工有多少收入,而育苗、种香菇能赚多少。在双联单位同志的鼓励下,胡光林贷款5万元,改造危旧房的同时投入6000元尝试育苗。半亩菩提树为他创收2万元,当年见效实现脱贫。2014年胡光林加入小康互助组,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

双联带头人、村支书曹宗孟说:“我带了4户,我出苗木,贫困户出土地和劳力,把这个苗子栽到他们地里,效益是对半分红。”王定富去年8月加入互助组,到年末靠劳力已赚取1万多元,平时还留心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他相信只要能吃苦肯干,将来自己也是种植大户。

十三五”开局之年 吹响冲锋号

双联行动开展3年多来,经过40万干部真帮实扶和广大基层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收到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其巨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在转型升级、富民兴陇的伟大实践中持续显现。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扶贫攻坚是我省“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

当前,甘肃扶贫开发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今年,甘肃将在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的基础上,乘胜前进,持续加力,再完成100万人减贫的目标。

任务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如何确保减贫目标的实现,使2020年甘肃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在刘伟平的工作报告中,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即是要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和政策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在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上下工夫。

其中,在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方面,将整合省级涉农资金568亿元,切块到县统筹用于脱贫攻坚。继续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银行免抵押免担保小额信贷支持,由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

在今年的甘肃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的深入推进,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建议;多位省政协委员围绕甘肃扶贫资金使用、金融扶贫、交通扶贫、爱心人士扶贫渠道等积极建言,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同时,两会过后,甘肃还将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通过建立“3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853”挂图作业等措施,确保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打好今年脱贫攻坚的“年度战役”。

打好组合拳 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

贫困是甘肃最基本的省情。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看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全省战略全局”。在未来的几年里,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是甘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要抓住“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核精准”五个关键,细化任务,靠实责任,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双联工作的重点,紧扣双联行动的六大任务,不断拓展和丰富双联的内涵,推进联村联户行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

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要在强化工作措施上发力,聚焦短板扶真贫。精准扶贫就是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集中各种资源,对症下药、攻坚克难的过程;精准帮扶措施是根本,必须精准制定脱贫计划,明确责任、挂图作战,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精准发力。在通渭县什川乡八里村, “双联”干部坚持“认路、认门、认人、认亲”,入户对接率达100%。通过入户对接,发现该村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程度严重。按照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原则,双联单位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帮扶共识。先后为该村修建了慈善超市、1200平方米的村级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0万元为贫苦户发放基础繁殖母羊3只,起到了既输血又造血的功能。安装自来水、硬化篮球场地,增加体育器械和必要的办公设施。帮助种植户和养殖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户加协会模式,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

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要在督查考核中传导压力。要建立完善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相互衔接配套的检查督查、考核评估工作机制,统筹力量同步开展检查考核工作,共同纠改并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享共用考核结果;要继续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参与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等主题活动,借鉴“电商精准扶贫”经验,探索创新更多的可复制、能推广的工作品牌和发展模式;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考评,传导压力,强化担当,鼓励和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经受锻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