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乡”:节水农业两条腿“走路” 增收保护两不误

06.09.2015  10:25

  新华网兰州9月5日电(记者郭刚、程楠)近年来,中国“沙乡”——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围绕“节水、增效”主题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以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在民勤县泉山镇和平村的千亩红枣栽培示范园,记者看到,已进入初果期的1000余亩红枣树成列成行,枝繁叶茂,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油绿,随风招展。50多名当地村民正忙着为枣树除草、浇水、分垄、培土。

  和平村文书王光孔介绍,整个泉山镇目前有2800多亩红枣基地,从2011年开始,当地推广种植红枣,到去年初见成效,“由于尚未进入丰产期,2014年每亩地收入在1000元左右。

  和平村农民雷成详告诉记者,种植枣树节水效益明显,原来种植1亩玉米,每年要浇近900立方米的水,现在种植红枣,每年浇300立方米的水就够了。他说:“从长远看,红枣丰产期每亩收入将近1万元,种植红枣既省水还更有效益。

  在紧挨着民勤县西线最大风沙口——老虎口的大滩乡上泉村,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梭梭在沙漠边缘翠绿连片,长势正旺。正在地里忙活的农民白会本告诉记者,过去一刮风沙,不但没法种庄稼,风沙还会淹没农田,甚至房子。而现在,种植梭梭不仅可以有效固沙,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2014年,我种的10亩梭梭苗收入了10万多元。”

  民勤县林业局工程师张世虎介绍,2010年以来,当地鼓励农民承包治理经营沙区和治沙生态林,大力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目前已完成沙区和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35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万亩。“对农民来说,发展沙产业既能增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东西北3面均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在其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类沙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到了89.8%,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素有中国“沙乡”之称。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