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安全记录良好 谈“核”不必色变
我国核安全记录良好谈“核”不必色变——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姚斌解读《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
中国兰州网1月27日消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了中国涉核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核应急》。中国核安全记录如何?为什么出台这部白皮书?如何理解中国的核安全观?中国核应急体系安全建设进展如何?“十三五”中国核电和中国核应急发展前景如何?
新华社记者就这些焦点问题专访了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姚斌。
我国核安全记录良好不必谈“核”色变
姚斌:公众谈“核”色变,大多是对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5级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7级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7级事故的长期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
我国发展核能以来,整体安全形势平稳,安全记录良好。近30年来,我国核电运行中没有发生过2级以上事件。我国核电发展政策是5句话: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采用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发展核电;坚持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发展核电;坚持最规范的运行发展核电;做到最充分的应急发展核电。
中国的核能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的核安全形势、核应急形势社会各界请放心。
发布白皮书出于核能大国地位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双重需要
姚斌:发表这部白皮书出于我国核能大国地位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双重需要。
近年来,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持续健康发展。以核电为例,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30台,在美、法、俄罗斯之后居第四。在建机组24台,居世界第一。在运在建总数54台,居世界第三。我国是一个核能大国,肩负着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责任。
核能事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对环境和公众产生辐射影响,而且影响具有长期性。社会公众对核能发展和安全保障高度关注,政府需用事实满足公众的关注。
中国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四个并重”
姚斌:中国核应急白皮书的发表,是要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党和政府坚持中国核安全观,高度重视安全高效发展核能,高度重视核应急安全管理。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海牙核安全峰会时首次提出中国核安全观。发展核能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坚持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坚持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
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应急能力,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支持核安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
将建设由320人组成的核事故应急救援“国家队”
姚斌:“十二五”以来,中国核应急工作取得多方面进展。
核应急理念和方针政策实现重大创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国核安全观。
由三级五个体系组成的国家核应急体系更加完善。即国家、省(区、市)、涉核集团和核设施运营单位三级。法制、预案、指挥、救援、技术支持五个体系。
国家核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建设了一批核应急设施,形成覆盖全国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核应急医学救治、地震预报、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核应急气象观测等网络。中国政府立项建设由320人组成的中国核事故应急救援队。设立1+8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体系、25支救援分队和3个培训基地。启动3个核电集团核应急救援基地和快速救援队建设。
此外,成功组织了包括“神盾-2015”国家核应急联合演习在内的重要演习。核应急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核应急医学救援和放射性疾病救治、核事故后果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核应急环境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创新等取得重要突破。核应急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十三五”末建成与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核应急体系
姚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
目前,核电在世界能源总体结构中占12%,我国核电只占能源结构的2%。按照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大陆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这些机组都运行后,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将占5%。
为适应核能发展新形势,满足公众对核应急工作新期待,“十三五”时期,中国核应急工作总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建成与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核应急体系,推动、支撑、保障中国由核能大国向核能强国迈进。
六大具体目标是:完善核应急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完善核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核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完善核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应对处置核突发事件能力达到新水平。(记者余晓洁、李志晖、王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