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望成为高效创新的“全球典范”

16.04.2016  13:54

  【特别报道】

  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得益于近年来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均是玩具、纺织品、家具等低附加值产品生产商,以及国外公司的签约组装公司。而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美国麦肯锡公司旗下的商业及经济“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去年末推出的长达132页的研究报告《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中的结论是: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于世界的估计,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引领全球的水平。尽管当前中国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并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但MGI并未改变当初的研究结论。

  在MGI看来,即便用一些传统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创新程度,其结论也是值得肯定的:一是2014年中国的科研开发投资达到2000亿美元,其绝对值位居世界第二;二是中国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120万名,比紧随其后的五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三是中国是专利申请数量的全球领先者,2013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73万件。

  MGI此次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将各个行业创新分为“客户中心型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以及“工程技术型创新”“科学研究型创新”四种基本类型。报告称,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在前两个领域优势最大,而在依靠后二者的行业差距较大。

  中国行业创新成功案例多

  报告显示,“客户中心型创新”行业中有不少最重要的成功案例。中国的家电、互联网软件以及消费电子企业分别占全球行业总收入的39%、15%、10%,超越了全球同行。依靠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海尔等家电巨头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全球领导者。该报告认为,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充满活力,新产品与服务快速商业化的能力不容低估。这种成功的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报告认为,“效率驱动型创新”能够巩固中国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帮助中国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发展。当前,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占全球行业收入的51%、纺织占20%、通用化学品占15%、建筑机械占19%、电气设备占16%,这显示了中国在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最近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已提高到原来的3倍,由2004年的8%上升至2014年的25%。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主要归功于覆盖完整的供货商网络、庞大熟练的劳动力、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等。

  中国高端创新前景看好

  在“工程技术型创新”方面,中国表现出“先消化后创新”的特点。在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企业加快学习进程。各行业工程创新的进展速度不尽相同,其中表现最出色的是B2G领域(即“企业到政府”),获得政府订单的企业通过“获取、消化、改善”国外技术来学习创新。这一模式在高铁列车(目前中国占全球市场的41%)、风电(20%)和电信设备(18%)等行业最为成功。不过,在汽车、医疗器械等产业,中国企业学习创新的表现略逊。在汽车行业,中国占有全球总收入的7%,国有企业与海外大型主车厂组成的合资公司并未显著改善中国本土汽车业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中国仍在追赶,也在尝试新的“中国式方法”。“科学研究型创新”是指发明崭新的产品或技术。中国政府视科研创新为重中之重,投入资金建设科学发现与发明所需的机构。迄今为止,这些投资尽管尚未转化为创新领导力,但已经打下扎实基础。与此同时,在依靠科研创新的行业,中国企业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例如利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来开展药物试验等。

  报告分析了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即科研创新体系的成果质量与投入的规模仍然不成比例。此外,尽管中国的研发投资规模领先全球,但只有5%的研发经费用于资助基础研究,而美国这一比例是19%。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科研导向行业的创新企业并没有被动等待,而是尝试利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和速度优势,以不同的方式来推动科学研究,填补人才空白,挑战对科研的传统认知。倘若成功,可以为全世界带来宝贵的经验。

  中国创新潜力巨大

  报告相信,中国具备了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力。中国企业和日益壮大的创业者群体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快速扩张新产品和服务业务规模,吸引消费者,开展持续创新。在“效率驱动型创新”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不断取得突破。高铁列车、电信设备等行业呈现了学习掌握“工程技术型创新”的能力。雄心勃勃的企业创新战略,辅以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可以让中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创新潜力。

  在《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的“结论”部分,MGI指出,通过全面深入地理解各行业的创新模式,中国的企业领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鼓励创新,在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四大基本类型的行业创新。由此,中国将朝着成熟强大、卓有成效、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型,并最终有望成为高效创新的“全球典范”。

  (光明日报华盛顿4月11日电 光明日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