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应邀作报告

18.11.2015  19:55

      11月10日下午,我校在国际会展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第四场专题报告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理论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组成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研究员应邀作了《中国大学精神振兴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由副校长陈兴冲主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买寿清,校长助理高溥以及全体中干、部分科级干部及学生代表350余人听取了报告。
      储朝晖研究员从分析中国大学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出发,从关于大学文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为中国大学“立心”、大学“立心”需要真诚开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振兴大学精神的前提六个方面作了精彩演讲。
      储朝晖研究员认为,大学文化是师生在教学生活中的活动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场景、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对师生的活动及其个性形成起着陶冶、导向、规范的作用,它体现了一个校园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水平和程度的状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校园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课程。大学文化是使学生能从中寻找到精神归属感的一种文化存在。
      储朝晖研究员指出,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核心是价值。中国大学精神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储朝晖研究员认为,大学精神讨论中存在几种偏向:将大学精神加以固化、泛化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神秘化、将大学精神虚幻化。
      储朝晖研究员强调,大学“立心”需要真诚开放,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思想的开放。在大学的各方面开放中,思想开放是先导,最为重要。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开放是大学体制及其他方面开放的前提。
      储朝晖研究员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振兴大学精神的前提。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充分信任,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