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现实困境:养老院常被误认为“孤老院”

03.07.2015  13:08

  中国兰州网7月3日消息 “一路研究下来,形势不容乐观,”刘继同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居家养老,如果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孩子们往往会被别人指指点点,可是居家养老,特别是当老人罹患重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时,常常会变成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继同是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的教授,当他的母亲因患糖尿病与心衰而被送医治疗时,母亲就成为他研究中国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一个样本。

  “在老龄化汹涌来袭的今天,中国在养老制度建设方面须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道路。”

  在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外,如何找到一条更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福祉,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劲。

   “银发潮”之猛:60岁以上老人达2.12亿

  来自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2.12亿,其中15%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曾对中国的养老模式做过一次专项调研,该基金会副秘书长缪瑞兰指出,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只需27年就可完成这个过程。

  “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明显的未富先老现象。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虽然高于中国,但是它们的富裕程度也远远高于中国。与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的秘鲁和南非,老龄化比重仅为6.7%和6.1%,分别比中国低3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均未达到7%的国际人口老龄化社会荣枯线,这足以表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严峻性。”缪瑞兰说。

  更令学界担忧的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和家庭养老,但是落实这种“孝道”的现实基础却在逐渐弱化和动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今中国主流家庭结构已转变为只有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将变得非常繁重。此外,人口流动的加快导致代际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有相当多的老人独守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即使是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年轻人,也因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而很难抽出时间给予父母更多陪伴。

   养老院之痛:安全隐患、护理不足、法规缺位

  “欧美发达国家的确依靠养老院来养老,但他们的养老院,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大都是高端养老院。而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如何满足低端需求上。当前应该在养老服务和机制上创新,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医疗及养护服务。只有这样,慢慢变老才是一件幸福而有尊严的事情。”上海幸福9号老年乐园董事长王振认为,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养老模式。建设养老院并不能完全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发愁没房子住,而中国的老年人可不缺房子住,他们缺的是健康护理和关怀。如果盖的养老院基础设施还很差,安全隐患又多,那就更容易引发社会不满。”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