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味道好极了
年——是宇宙馈赠给中国人优秀的遗传密码之一。凝聚了中国古人将自然季节、时光循环规律性认知与逐步确立的价值观适时植入社会的支柱性智慧结晶。以年这个物质与意识载体,确立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周而复始。在物质基础不断进步大前提下,其蕴含的年俗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以不可逆转趋势,体现着个性化、多元化、全球化。固化的长袍马褂留在了它的时代,红红火火中国年以朝阳和欢乐为生命力,将一切美好向往和祈福作为不变的红线。
传统农业文明走向后工业化时代,这是年的物质变化基础。农业时代以村庄、家族、祠堂紧密连接,逻辑对应了祈求风调雨顺的年俗,这是年的设计核心。祭祖、拜高堂、拜长辈等都是在家族多子多福,父权思想指导下完成;今天,农业、工业、服务业,乡村、城镇、城市的接力,完全延续农业时代年俗显然不现实。后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就是商品极度丰富、购买极度变易、想法极度满足。在家里烹炸蒸煮一桌年夜饭少了,去酒店多了,当然这也与家庭结构性矛盾有关,不能仅一句:“图省事”了之。大家庭集体活动少了,小家庭自由活动多了;上门拜年的少了,短信拜年已平常;过年守家的少了,或近或远走走的多了。
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蓝色海洋与黄土地相融合,这是年的意识变化基础。全球化、信息化尽管使整个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但又实现了工作大合作,生活大分散,个性解放状态。面对西方的愚人、情人节等节日,许多人借助巧克力、鲜花、狂欢参与,表达着彼此的珍惜。与此相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乞巧等也被热爱生活的人们挖掘出新品味。每一位中国人继续熟识着麻花、子福、粽子、月饼、巧果味道,让鞭炮、对联、福字、回家宣示着乡愁。依然保留着送灶、迎灶、祭祖、社火、舞龙舞狮等元素,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这片土地,将家国责任传承得蓬勃而坚实。
从格式化走向个性化,红色到彩色是年的方向和脚步。传统的年,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规定动作,集中统一于工作清理、家庭清扫、情感归一之后的再出发,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二十一世纪五彩缤纷,为年多元化成长提供了独立空间。全民呈现了既不能缺少传统要素,也不能缺少现代气息的幸福情结追求。随着中国迈向世界的脚步愈加雄迈康健,年成为世界元素,天下欢庆,同辉共享。外国领导人常常附庸风雅、凑凑热闹,向华人讨个欢心、添点喜庆。世界在接受中国年俗,中国也在接纳世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