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加”走出万名中阿“民间外交官”
原标题:中国“小麦加”走出万名中阿“民间外交官”
新华网兰州6月17日电(记者 黄文新 王博)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在这里,阿拉伯语职业教育已经使上万人凭借语言优势,活跃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中。
临夏外国语学校偏居一隅,与街道上浓重的商业氛围不同,只有学生们诵读阿拉伯语单词的声音。23岁的马龙是东乡族,来自新疆伊犁,在临夏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里,他的年纪要偏大一点。
“初中毕业以后我在当地的技校学电焊技能,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当时想早点就业。”马龙说,之后在广州的同伴告诉他,可以通过学习阿拉伯语来从事更加体面的工作。
临夏少数民族教育最初属于经堂教育,一些阿拉伯语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经常会被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普遍提高了当地穆斯林群众的文化素质。而彼时,广州、上海、浙江等南方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
民族特色与商业发展产生新的机遇,这被当地阿拉伯语教育最初的倡导者所捕获。虽然刚开始的推广有些困难,但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急缺,反映在报酬上的丰厚,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想法。
“阿拉伯语翻译的年薪能拿到二十几万,有的人由于语言优势直接和外国人做生意,这一切让每年报名的学生不断增加。”临夏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丁继光说,学校的规模有限,现在每年只能从报名的上千人当中,录取几百人。
目前,临夏州共有三所阿语职业教育学校,其中一所是政府办学,另外两所是民间办学,但大都呈现出硬件设施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目前,在校学生里,除了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之外,还有一些学生也并非穆斯林。
“通过这个语言我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的内涵,比如回族,比如维吾尔族,语言将会搭建我和他们交流的平台。”26岁的汉族学生王勇说,在青海工作几年后,对于少数民族人文极大的兴趣,让他辞职来到临夏学习阿语。
当然,还有来自国外的。兰朝伟在马来西亚林国荣科技媒体大学结束了大二的课程后休学,原因很简单,他想和阿拉伯国家的人们做朋友,但是语言上碰到了障碍。“用阿语交流,必定更自然,更具有亲和力”。
接受完阿语教育的年轻人已经活跃在国内外的中阿商贸领域,有的已经成为上千万身家的商人,还有一些人到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电子等大型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的分支机构任职。
现在,临夏州不仅着力发展阿语职业教育,还开办“劳务培训基地阿语短期培训班”,对城乡青年进行阿语口语强化训练,然后由劳务派遣部门介绍到沿海需要阿语翻译的城市,或介绍到国外劳务市场。同时,计划提升阿语教学学历水平,以适应更高层级的需求。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通过和西域各国持续长时间的贸易往来,开启了古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外交之路。而现如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让这样的沿承走向新的纪元。
“让学习阿拉伯语的人成为我们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桥梁、纽带,成为"民间外交官",促进我们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发展。”丁继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