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兰州网6月5日消息 “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成果的集中巡礼。”中国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王志刚5日说。由科技部等18个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正在北京举行,此展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高科技、大工程、接地气。
高科技
王志刚说,与“十一五”成就展时“纵向看值得骄傲、横向看水平不太高”相比,如今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探索等领域已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十二五’时期已建成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在轨运行情况良好,授时精度达到10米,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性能相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冉承其说,预计未来四五年内还将发射30余颗卫星,到2020年时形成全球服务能力,“面对挑战,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已进行较好的准备,技术瓶颈已全部解决”。
“十二五”期间,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核心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典范。来自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的王伟说,他们自主研发出有“高铁大脑”之称的列队网络控制系统,并将系统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推广到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
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中国“重大专项”共部署了2500余个课题,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69亿元(人民币,下同),企业、地方等投入资金1080亿元,24.3万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负责人张作义介绍,已突破高温气冷堆的全部核心技术,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的20万千瓦示范工程即将于2017年并网发电,届时将是全球首创。
大工程常伴以合作,比如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德隆说,中方在“十二五”期间已签订的实物贡献额度累计达到35亿元,中方是ITER装置导体承担六方中唯一一个做到导体试验样品全部一次性通过国际验证的国家。
王志刚认为,官方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上述工程项目已不再是科研工作者的“小众活动”,而是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接地气
展览上,一批“高大上”的科技因“接地气”而颇受瞩目。比如中国自主创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使用该系统的手术超过2000例。
“借助机器人开展手术,精确度达到0.8毫米,减少术中辐射70%以上,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还能减少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田伟说,这款机器人的软件完全是由中国的科学家和医生研发而成。
“让人民享受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正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奋斗目标。
带着花了十余年时间研发、全自主创新品种的玉米来到展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的心愿很简单。“让农户按照技术指导种出‘吨粮田’,每亩地能增产10%、收入相应增加100元。”他对中新社记者说。(记者 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