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冶建设集团岷县灾后重建纪实

14.11.2014  12:09

  原标题:为了庄严的承诺——中国八冶建设集团岷县灾后重建纪实

  记者 张德武 通讯员 白文科

  走进海拔2700多米的梅川镇车路村,远远地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新落成的教学大楼里飘出来,宽敞洁净的校园、高标准设计的塑胶体育场、新型白板教室、电化教学设备……走出灾难的阴霾,孩子们重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为了实现这一切,参与岷县灾后重建的中国八冶建设集团员工们昼夜奋战了三个多月。

  今年六月初,承建位于高海拔、重灾区的车路小学的重任落到了冯自红和同事们的肩上。“教学大楼秋季开学必须要投入使用!”当地政府的要求非常明确。作为中国八冶集团建设集团总经理,冯自红已多次深入梅川镇永星、永光、车路等地震重灾村社,山高路陡运送物资困难,电力设施陈旧施工用电困难,多雨暴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确保按时交工也有困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冯自红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灾难,让人奋发;困境,孕育崛起。

  梅川镇车路地处高寒阴湿山区,雨季来得早,持续时间长,通往工地的山间土路经常被山洪冲毁,施工材料无法直接运达建设工地。为此,工程队专门安排装载机拖,租用三轮车转运,员工肩挑背扛,强大的探照灯和挖掘机的灯光把施工现场照得如同白昼,工程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夏季的岷县东部山区,昼夜温差近10摄氏度,为了顺利完成工作,施工队冒着小雨和夜间接近零摄氏度的低温,焊钢架、浇筑混凝土,昼夜不间断施工,双手冻得乌紫也咬牙坚持,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施工队员们主动放弃了密封、隔热保温效果好的彩板房,搭建了40多顶简易帐篷。冯自红说:“我们自己苦点没事,让孩子们早日告别‘帐篷教室’搬进新校园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随着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施工用水困难重重。车路村海拔高,打井取水根本不现实。仅供村民日常生活必须的自来水一滴不敢取用。施工用水缺口大,施工队专门组建了拉水分队,每天从山脚下的河道里运水,一天拉水三轮车要来回跑20多趟,运水队员红颜色的安全帽在漫天黄土中变成了黑色。

  搅拌机隆隆作响,切割机火花四溅……冯自红亲自带领施工队拿出“5+2”+“白+黑”的工作干劲,追赶在基础施工阶段中因地勘与设计不符,更改地基处理设计等造成的工期拖后。为了加快建设进度,他们打破常规,组织“四边”作业,即边熟悉图纸,进行施工平面规划设计、施工方案编制;边进入现场放线定位,组织工程施工;边组织实施“三通一平”;边进行市场调查,购置机具,准备材料。四项工程同时施工,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但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有信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坚定了“三讲”“三不”信念,即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不畏艰辛、不打折扣、不图回报。以科学的组织,精心的施工,克难攻坚,加快建设步伐,夜以继日地赶工程。秋季开学,车路小学的120多名师生如愿搬进了宽敞明亮教室。一百多个日夜的苦战,终于迎来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许。冯自红感慨地说:“一诺千金啊!为了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施工队24小时不停机,施工队员没有一个休息日。这既是八冶人践行自己的承诺,也体现了咱八冶集团的社会担当。”

  岷山洮水见证着八冶集团员工艰辛的付出,车路小学的建设仅仅是他们践行诺言的“冰山一角”:

  ——顶着灼伤皮肤的毒辣紫外线,测量中心的同志每天步行数十公里,详细记下承建项目需要的每一组数据;

  ——冒着瓢泼大雨,数百员工镐起锹落开挖基坑,抢夺因设计变更损失的工期;

  ——住着简易帐篷,施工队员在高海拔山区啃方便面、喝矿泉水战天斗地……

  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不当罪人!

  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建精品工程!

  中国八冶建设集团党委书记鲍晶的要求在岷县灾后重建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岷县,勇于担当的八冶集团员工们克服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带来的种种困难,昼夜施工,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校园纷纷落成,让重建中的岷州大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