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文化瑰宝”——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新华社台北11月25日电 题:“敦煌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瑰宝”——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新华社记者 赵博 李凯
“保护、研究、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三大任务。海峡两岸对敦煌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我们期待与台湾学界深化合作,一起为这座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文化瑰宝发光出力。”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
近日,王旭东在访台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椰风暖阳里,两岸敦煌情缘娓娓道来。
焕然新生的“文殊堂”
莫高窟第61窟建于五代后期,是敦煌唯一以骑狮文殊像为主尊的石窟,俗称“文殊堂”。千年沧桑,如今在中央坛的背屏上,仅存一小截狮尾彩塑与狮子四爪的遗迹。
这座象征无边智慧的“文殊堂”,在2011年春迎来复原机会。由台湾“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敦煌研究院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携手开启首个两岸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项目。
5年多来,两岸研究团队以智慧和行愿结出累累硕果。北壁《华严经变》、南壁《香积佛品》、西壁《四门出游》等佛传故事动画,东壁南四尊女供养人壁画复原、中央坛骑狮文殊、四尊小像及协伺菩萨、天王像的塑像复原……佳音频传。
11月14日,第61号窟虚拟现实体验系统(VR)正式上线。“这是用数字化技术修复敦煌石窟的里程碑。”王旭东说,得益于两岸学界的携手努力,“文殊堂”焕然新生,令人兴奋也为今后的合作保护项目带来启发。
讲述释迦前世今生的第254窟,业已纳入两岸合作保护视野。据介绍,未来两岸有望开展更多合作保护项目。
人才培育也是两岸合作的一项重点。2012年,台湾师范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订协议,开展壁画修复领域交流,此后两年完成3幅壁画临摹并在美术学系硕博士班开设相关课程。2014年5月,台师大文保中心推荐5名学生到敦煌学习传统壁画的绘画技巧。
“今年,我们又与台中科技大学签订协议,接收3名年轻人到敦煌从事文物环境监测与文物病害控制预防研究。”王旭东说,台湾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经验颇丰,两岸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培育人才,有助于敦煌石窟保护工作更上层楼。
百年敦煌学的台湾元素
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意外现世,数万件自晋至宋的典籍、手稿、经卷等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从此造就一门影响遍及全球的显学——敦煌学。
近半个世纪后,国民党战败迁台,裹挟文物及专家无数,无意中也将敦煌学远播宝岛。1963年,潘重规在中国文化学院开设“敦煌艺术”课程,启台湾敦煌学之先声。至上世纪80年代,中文系所研究生以敦煌学方向撰写学位论文,在岛内蔚为一时风潮。
“台湾学界早年侧重藏经洞出土文献研究,在两岸隔绝的年代,往往只能去欧洲翻阅、抄录敦煌文献。”王旭东说,“两岸关系解冻后,台湾学者有机会来莫高窟近距离观摩探访,对壁画彩塑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研究随之兴起。”
敦煌类书、敦煌蒙书、敦煌字书;佛教忏仪、佛经故事、佛曲歌赞、神话传说图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中生代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伸展至不同面向,成就斐然。
他们当中很多人,或应邀交流、或自费旅行,都有每隔数年造访敦煌的习惯。台湾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敦煌学家郑阿财曾以“朝圣”作比。
王旭东不无赞同地说,对莫高窟、敦煌甚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文历史的实地考察,有助于以文献研究起步的台湾学界构建更为多元的学术体系,“打破台海阻隔,两岸中国人共同研究敦煌的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由于民进党在岛内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加上近年高校生源急剧缩减,台湾的敦煌学研究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台湾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两岸如能携手研究,必可相互补益。”王旭东表示,希望通过两岸敦煌学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吸引更多台湾学子关注敦煌、研究敦煌学,让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海峡两岸薪火相传。
传达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史载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凿下莫高窟第一个石窟。此后历十余朝,山麓断崖上的凿壁声延绵不绝,成就世间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追溯莫高窟走过的1650载光阴,得益于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如果闭塞保守甚至排斥,就不可能造就璀璨的敦煌文化艺术。”王旭东说,因此,敦煌代代守护者始终将弘扬视为己任,“向世人传达这份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此次赴台,王旭东的主要任务是到中兴大学做一堂学术讲座,并为“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台湾高校巡展的最后一站剪彩揭幕。这是研究院近年积极推动的“敦煌艺术进校园”活动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举办,意义非凡。
“丝路拾珍”展出的40余幅大型石窟平面壁画及2座佛像复制品,出自“数字敦煌”科研成果。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丰富敦煌呈现方式,正是这位“工科男”出身的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大力主张。
“莫高窟接待游客年逾百万,却也毕竟有限。惟有借助科技手段不断拓宽受众面,尤其是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才能扩大影响力,更好弘扬敦煌文化。”王旭东说。
今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推出的填色绘本等产品广受欢迎。“丝路拾珍”展览也设计了类似“动手环节”,参观者可用毛笔临摹拈花、说法等佛像手势图案,从中体会敦煌壁画的线描演变,同样备受青睐。
“如何以最具亲近感的方式将敦煌立体呈现,是弘扬工作的重点。”王旭东说,这需要文史、宗教、民俗、美术、音乐等不同专业研究的结合,还离不开技术和文创团队的参与。
据他透露,这也是目前两岸合作意愿强烈的“着力点”。
“历经沧桑劫难仍安然存世的敦煌,是中华民族开朗、进取、诚敬、和平的重要见证。”王旭东说,期待两岸共同传承敦煌石窟描绘的慈悲与智慧,让这座瑰丽殿堂所蕴含的文化融合力在千年以后重现于世。(完)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