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以不乐于阅读

09.03.2015  14:09

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中国人可在世界大露了脸。继国人的一些“文明”举止曝出后,细心的国际友人又深入地走进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中所云,随处可见的是奢华不羁、玩世不恭的影子,很少看到能静心阅读的中国人。有媒体报道,中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不足一本,接近世界之末,这样的现象,对于占有将近五分一世界人口的中国来说,这无异在开世界文明的倒车。的确令人担忧。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在忙什么?中小学生忙于应试,大学生忙于玩乐(也有忙于考取功名的),农、工忙于生计,老总们忙于应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找熟人、托朋友,在忙着纺织各自的关系网,还有的人在不断地盘算着、权衡着,无本的想傍大树,树大的还要根深。中国人忙啊,你看看,三五成群,吆五喝六,投师下帖,请客送礼,不亦乐乎!

历史以来,人们都为权力与人情所累,总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把利益嫁接于权力之上,把利益绑架于人情之中,其根源在于穷极饿怕,受欺侮怕了,其根本还在于骨子里的劣根所致。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可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路还是几十年,在这个漫长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封建遗毒在一定程度上残留并脉动着,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及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不可消除的基因和元素,注定了我们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中国社会历经盛衰荣辱,起起落落,分分合合,在昌盛中有过衰败,在衰败中走向强盛,有过奋斗,有过骄躁,有过艰难,有过辉煌。总的来说,一个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厚重的文化背景,标志着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程尤其漫长,因此,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集权与专制思想世代相承,历久弥新。谁主宰谁被主宰,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强者的世界,要么你强大,要么你依顺。哲学上辨析,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无论如何,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来就不乏权欲与奴性。听话、顺从,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中国人从来就是顺而不从,和而不贵。

集权是历代政治体制上的一大劣根,而权欲是人类心中最大的劣根。在中国旧时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束缚着普天下的劳苦大众。在新中国,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总有一些人经不住权、色、利的诱惑,妄图逃脱道德与法制的约束,搞特权,谋私利,腐败惰落,公然与人民为敌,成了我们党内的蛀虫。在他们的心中,人民给予的权力就是封建时期的“四权”。前不久,网络里传闻某地村支书为官三十年,贪污近亿;坊间常闻,当今的科级干部,先抓后办,保准个个是贪官。如今的一些基层干部,包括小学校长,善谋权术,也学起了权力寻租,单位不在大小,只要是法人代表,只要有足够的背景、手腕,足可权倾一方。因为权力,事实可以编造;因为权力,学术可以造假;因此,真正的学术不得不嫁接于权力这棵树上,最终也为权力所执迷不悟。

人情是中国人心中的又一劣根。中国是人情的社会,因此,中国人可谓是最有人情,人情的浅薄,交往的深厚,这在国人的处事哲学里是最大的原则。因为人情,人有了三六九等,尊卑贵贱,远近亲疏;因为人情,存在着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物,有了贫富和差距。中国人办事,首先是找熟人,最好是关系铁的,再就看有没有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办事不找熟人或找不到熟人,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会吃亏的感觉。而事实上,有时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打个的、买盒烟也要多花钱,有些医院里要是没有个熟人,指不定还要多遭多少罪。在中国,人情就是关系,而这样的关系的终极还是与权力、利益的勾结。在一定意义上说,似乎只有可靠的关系才有基本权益的保障。

中国人何以不乐于阅读?在中国,书本能有熟人亲、关系近吗?有什么阅读比一个官爸官妈来得快?有什么阅读比得上领导的一句话?有什么阅读比一个圈子、一个团体的力量大?

中国人何以不乐于阅读?也许是中国的人才过剩吧!你看,北大学子在街市卖肉,清华学子流落街头;你看,多少大学生、硕士给小学初中生打工;你看,那些当老板几乎都是膀大腰圆的大块头,有几个是文弱书生?你看,有多少的成功来自十年寒窗?有多少的暴发不在投机之间?

中国人何以不乐于阅读?其原因也许来自教育。早就有学者说,中国基础教育犹如一台带病作业的机器,这台带病的机器把人的聪明才智统统往读死书、死读书的绝路上逼,培养了一大批唯有功利思想的一代工具。一面强调考试的重要,但文考优势往往被面试成绩刷新。这难道没有权力与关系的因素?

中国人何以不乐于阅读?因为阅读,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敬畏;因为敬畏,所以守规矩;因为守规矩,所以吃亏;因为吃亏,所不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