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易位?中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正悄然成型
上个月布雷顿森林体系迎来了70周年诞辰。时隔70年,世界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的主导者应该是真正“系统性重要”的国家,而不是会以G20的意愿为核心的国家。中国能否成为 美国 之后的主导者?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Pradumna B. Rana认为,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战略。虽然中国主导的亚洲架构对于IMF、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威胁,但是这个架构把西方国家排除在外,于是使得全球经济架构的掌控更为复杂了。
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建立了三大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GATT:确保开放的贸易环境;
世界银行:减少贫困、提供发展融资。
二战过后,这个以美国领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 新兴市场 所占的全球贸易份额和GDP份额急速上升,以美国为领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似乎失去了许多光泽,合理性减少。新兴市场的贡献和在IMF中的权利极度失衡。就拿中国来说,以购买力计算,中国的GDP占全球比例为13.6%,但在IMF中的投票权较比荷卢经济联盟还要低3.8%。
美国主导全球经济架构的衰落
2010年11月,IMF曾推出一项提议,如果得到批准,将会减少IMF内部不合理错配的投票权,响应G20会议上所说的向经济增长活跃的新兴市场转移6%的投票权配额的要求,这项提议还将使中国成为IMF中具有第三大话语权的国家。然而,虽然 奥巴马 非常支持,但是最终这项提议还是在美国国会那里夭折。
IMF内部权力分配改革的缓慢进程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全球经济架构由中心化逐步转变成“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性机构成立,各自发挥着作用,部分代替了老牌的全球性机构。另外一个去中心化的因素,是多极世界的演变以及金融全球化所需要的多样化管理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IMF一直被认为是一张全球金融安全网,但除了IMF之外,我们又看到了欧洲稳定机制(ESM)、阿拉伯货币基金(AMF)等等区域性的安全网。
类似的变化还体现在国际贸易、金融等全球架构上,这些变化让全球经济的掌控权变得越来越复杂,造成了资源和精力的浪费。
中国主导全球经济架构的进化
现在的情况是,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也建立起来了,未来还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Fund),这两大机构的主要出资方都是中国。这也表明,中国希望在全球经济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所成立的一些机构都致力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担保,是颇具有革新精神的。然而,中国最近的一些动作也反映出其在IMF和世界银行中因无法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满。
除了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之外,中国主导的区域性经济架构还包括有“迷你版IMF”之称的金砖国家信贷储备基金(Credit Reserve Arrangement),规模为1000亿美元。此外,中国还希望在排除西方的影响下,通过新丝绸之路政策来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据《经济学人》统计的数据,在1992-2011年间,中国花费了GDP总额的8.5%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而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仅为2-4%。
目前,亚洲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伙伴体系将美国排除在外,而以美国主导的跨 太平洋 ( 601099 , 股吧 )合作伙伴体系也将中国排除在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Pradumna B. Rana认为,未来我们还将看到更多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战略。
Rana还表示,虽然中国主导的亚洲架构对于IMF、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威胁,但是这个架构把西方国家排除在外,于是使得全球经济架构的掌控更为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