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连续四次参加核安全峰会?

29.03.2016  17:48

  中国兰州网3月29日消息 比利时核电站工作人员紧急疏散、安保人员遭遇杀害……布鲁塞尔系列恐怖袭击的阴云还未散去,核电站可能面临恐袭威胁,再度引发舆论关注。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我们或许能在即将召开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核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6年前首届核峰会举行,到如今多国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围绕加强核安全再次展开对话,核安全峰会构筑起国际社会反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政治共识,为各国强化核安全措施和行动指明了方向,也为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据统计,2010年至今,有3.2吨浓缩铀和钚被移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彻底结束了浓缩铀使用,包括中国在内的数个国家建立了核安保示范中心,发展国际核安全体系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应当看到的是,虽然近几年来并没有发生重大核恐怖事件,但国际社会仍然面临着恐怖分子以及国际犯罪组织获取核材料、制造核爆炸装置,破坏核设施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等风险。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核电这种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以及核技术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也增加了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可能。因此,各国提升核安全水平以及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是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各国积极参与以核安全峰会为代表的全球核安全治理机制,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也是营造有利于国际和平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

  作为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也是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在核安全问题上一直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核能事业60多年来,我们保持良好的核安保记录,实现了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按照最严格标准对核材料和核设施实施管理,为夯实国际安全体系提供着可靠支持。

  “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所强调的,中国始终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国将核安全问题始终放在发展的框架中考虑,尊重每个国家根据具体国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强调核安全是全球性课题,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努力从不同层面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习主席发出的“中国声音”里所传递的国计民生关怀,充分考虑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更能说明,中国连续四次参加核安全峰会,并非如某些人所揣测的,“为美国站台”“在国际舞台上作秀”。恰恰相反,中国通过积极参与核安全进程,并采取具体措施落实达成的各项倡议,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核安全秩序的演进。无论是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先后同2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核能合作协定,还是严格履行国际义务、防范非法获取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行为,种种努力,都足以体现中国对国际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一届成功的峰会将为如何加强核安全提供路线图”,正如观察者所言,对于最后一届核峰会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就保持核安全良好势头达成共识。期待本次峰会能够凝聚更多人心、共识与力量,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作、共赢的全球核安全体系,树立新标杆,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