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打开向西发展的“西部大门”

01.07.2014  18: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代表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桥梁,在欧洲工业化以后“丝绸之路”逐渐淡出世界历史舞台。然而,在21世纪亚洲已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的今天,历史呼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青春。

  就中国自身而言,在经济迅速成长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当前发展阶段和状况是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主要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形成强大的消费品生产能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生产能力,支撑和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积累巨额资本。但是,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加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必须实现转型发展,要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强大的装备制造、重化工生产能力保持持续发展,可以为创新发展和高端制造能力的形成赢得空间与时间,提供物质支持。而它的出路就在中国西边的欧亚非大陆。欧亚非大陆的许多国家亟需资金和工业化。向西开放,向中国以西的国家输出资金和装备制造能力、重化工生产能力,实现合作共赢,结成命运共同体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极具战略远见的选择。

  从人类现代化与文明发展过程来看,当前,欧美海洋国家现代已经步入工业化、城镇化高级阶段,其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向欧亚非等内陆国家转变和扩散。欧洲、亚洲、非洲许多内陆国家开始崛起,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这三个大陆位于中国以西,并与我国紧密相连,人口占世界82%,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这些国家的生产建设能力、交通运输等硬件水平还较低,而这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从国际战略格局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开放方向也是面向海洋的发展战略,主要的贸易伙伴都在太平洋沿岸;中国西部的发展滞后,欧亚大陆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也略逊于太平洋外交。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实行“战略东移”,中国的东翼遭遇到来自美国和美日同盟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发掘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中、西亚地区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质上是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协调面向海洋发展和欧亚大陆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的国际空间提供充分的回旋余地。

  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利曾预言,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中国新一届政府提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代表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力求走出传统国际政治窠臼,将一个发展的中国与欧亚及更为宽广的区域联合起来、共同繁荣的战略意愿。

  我们期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给中国和欧亚大陆带来更大的繁荣,为世界人民造福。(作者是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