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甘肃省二院中西医结合助推医院成功转型(下)

09.03.2015  12:24

(特约记者  王耀    通讯员  严国香)  在探索如何让中医药在综合医院发挥出特色优势的过程中,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二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科学规划,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中医药良好环境             2009年,医院领导班子面对由铁路医院转型后面临的困难,积极顺应群众医疗需求,紧抓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机遇,制定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中医药考核制度和指标》等制度,成立了中医药管理科。在省内综合医院率先开展中医到西医科室会诊查房制度。每月考核各科室中医会诊查房情况、中药使用量、中医药治疗率、中医药参与治疗率、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等,逐步建立起西医科室与中医科室协作的治疗机制。                2011年,医院全面推进中医会诊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临床工作的通知》,规定中医医生要对西医临床科室实行责任包干,全院不留空白;中医科医生和西医科有中医背景的医生要分片负责住院病人的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科负责全院中医工作和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以及中医临床质量控制;各西医科室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时必须有中医师参加;各西医科室要把与本科室相关的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知识制成图文上墙,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全面开展中医临床教学;全面开展中医护理;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等八项内容,大力推动中医药工作。                   全面部署,突出特色,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建成了规范化的中药房、中医馆、针灸馆、中医康复馆、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传统医学诊疗中心和营养药膳科等中医药特色服务区;改造了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煎药房、中药炮制房;配备了自动煎药机、中医经络诊疗系统、多功能中药熏蒸治疗床、牵引床等中医诊疗设备。2012年,医院投资建成了中医传统治疗与康复中心,设置了推拿理疗室、熏蒸室、药浴足疗室、经络导平室、针刺室、灸法室、肢体功能恢复室、综合理疗室等9个治疗室,可开展针刺、灸、火疗、按摩、熨、敷、渍、浴、蒸、涂、烤电等75种中医适宜技术。开发了80种足疗药方,催眠药枕、外敷盐袋等中医药治疗用品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积极开发院内制剂。甘肃省二院中药制剂室达到国家GPP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制剂许可证,9种院内中药制剂取得批准文号,其中6种在省内调剂使用。            开发和推广中药药膳。医院率先成立了药膳科,组织中医药专家和营养师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研发整理了多种药膳方。如今,在医院的营养药膳科,当归猪蹄煲、滋补乌鸡汤等50余种中药药膳和红陈龙眼酒、二地甘菊酒等10余种药酒可以很方便地向病人和社会群众提供。                   加强人才队伍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发展后续动力             加强高层次人才储备。先后引进了甘肃省名中医、省卫生厅领军人才3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30名,目前每个西医科室都有1~2名中医背景的研究生全面负责本科室中医药工作。               打造服务品牌和服务团队。医院多次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年终设立集体和个人中医药工作突出贡献奖。             建设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科室。中医科已成为骨干优势学科,现已开设中医内科、中医风湿病、中医康复、中医针灸和中医肺病科、中医美容、颈肩腰腿痛专科、中医妇科等多个二级中医专业组。             全面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在各科室开设了中医综合治疗室,要求每个医护人员掌握15项中医适宜技术。科室每日上报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量,动态监管中医综合治疗室的运营。                   加强培训和交流,互通中医药工作经验         3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韩国等国家和湖南、山东、天津、广州等省内外卫生管理人员、医院院长和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医院每年还选派多人到省内外中医院进修。鼓励临床医师参加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学经典培训班、“西学中”培训班、“西学中”研究生进修班等。全院已有25人参加中医师承教育,有17人参加了3年期的“西学中”脱产研究生班,有65人完成了省级“西学中”短期培训。每年院内都要举办中西医结合学术讲座。每周医师培训大会都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在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西医辨证应用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基地。                   中西合璧,身心兼备,创新医疗服务新模式         依托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设在医院的优势,在全国综合医院率先实行了心理卫生会诊查房制度,并确立了“西医+中医+心理”三结合的综合诊疗模式,将现行的单一诊疗模式优化为“333”综合诊疗模式,即在保健和就医的三个场所(体检、门诊、病房)和疾病防治的3个阶段(未病、已病、康复)采取“西医+中医+心理”三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治疗中,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心理医生可随时提出方案,解决了一般综合医院西医长、中医和心理治疗短、各自单打独斗的问题,做到了治疗既有西医,也有中医,还有心理,达到身心兼治,防治兼备。                   加强优质护理,挖掘中医药服务潜力         医院坚持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提供中医药康复和健康指导。定期召开病人座谈会,为病人讲解中医药保健知识。中医专家轮流参加社区义诊,做到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常态化。医务人员特别是名中医在新浪、腾讯开设微博,回答网民的健康咨询。                   参与急诊急救,突出中医药特色         作为中医药应急救援定点单位,甘肃省二院在参与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突出中医药特色,成功完成伤员紧急救治和康复任务。在救灾现场,组织群众服用中医药汤剂,稳定伤员情绪,保护群众健康。在伤员院内救治中,中医(药)师与西医人员组成联合治疗组,共同会诊、查房。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医药全程参与危重症病人抢救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康复效果。                       针灸科主任侯雅惠(右一)为临夏州医务人员进行针灸操作及讲解                                     甘肃省首届中医适宜技术大赛在甘肃省二院举办  

                            甘肃省名中医王建平(右一)在甘肃省二院协作医院漳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